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BULLETIN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A)

  • 克山病病区儿童钼代射

    李广元,任英云

    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60年代早期,某些研究者提出克山病水土病因,对钼与该病的关系引起极大注意。按照催化波极谱法,测定了病区及非病区主要粮食、膳食、头发和粪、尿中钼含量,企图了解钼与克山病的关系。 克山病钼矿区(华县)和黄龙病区玉米和小麦钼含量分别为0.312±0.142、1.108±0.434和0.226±0.035、0.240±0.058ppm,而非病区眉县及乾县则分别为0.139±0.039,0.193±0.020及0.138±0.007,0.293±0.002ppm。病区儿童发钼有相似结果,这些结果表明:粮、发和尿中钼含量以克山病钼矿最高。 病区及非病区儿童钼摄入和排出测定结果列于表1。结果指示病区儿童的钼摄入量及排出量皆高于非病区儿童,但钼负平衡百分数(22.2%)大于非病区(10%)。病区平均钼保留量为86μg/日,非病区为76μg/日。按上述实验结果,病区没有钼缺乏,但钼代谢失调还不能排除。

    1986年03期 180-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5 ]
  • 一起外源性炭疽病暴发流行的处理报告

    朱正中,施玉隆

    <正> 1985年6月在湖南省花垣县两河乡马岩和盐井村发生一起外源性炭疽病的暴发流行。发病12人,死亡1人。简报如下: 发病经过:5月28日马岩村黄土坡寨龙××从贵州省松桃县巴毛乡衬梅村杆子坳麻××家借来1头黄牛,5月31日耕田约2小时便死在田间,死后七窍流血。死牛由麻××等4人剥皮、割肉,供村民分食。剥皮时,麻某右手中、食指受伤并于6月6日出现病灶。开始皮肤出现丘疹,周围红肿,

    1986年03期 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1 ]
  • 云南省部分克山病病区和非病区的钼含量关系

    周凯,余志明

    本文对云南省都分克山病病区、非病区的水、粮食和1~14岁健康儿童头发中的钼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非克山病区墨江县的饮水、农业用水和大米中钼的含量低于或接近克山病病区牟定、楚雄等县;非病区墨江、瑞丽、景洪县与病区牟定、楚雄县儿童头发中钼的平均含量无明显差异。因此,初步认为克山病可能不是外源性缺钼所致。

    1986年03期 186-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1 ]
  • 儿童大骨节病患者血清GOT,ALP及LDH同功酶的测定和分析

    莎日,赵洪昌,伊力奇,李淑梅

    本文对30名大骨节病患儿,38名病区健康儿童以及34名非病区健康儿童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GOT)以及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大骨节病患儿的血清GOT,LDH_1较非病区明显升高,LDH_3相对降低,并在X线出现改变以前就有所变化,而ALP,LDH_2的活性改变不明显。因此,血清GOT,LDH_1,LDH_3等生化指标能够反应出大骨节病患儿的组织细胞损伤情况,对大骨节病的早期诊断和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1986年03期 18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3 ]
  • 锂对甲状腺功能影响的初步观察

    张正智,贾振华,苗七娴,刘韵辉,马长安

    锂作为致甲状腺肿的物质,愈来愈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试验的结果表明服锂后血清T_4下降,T_3升高,T_3/T_4比值增高,其差异都非常显著。服锂组与对照组尿碘无差异性。

    1986年03期 19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3 ]
  • 包虫病血清抗体测定的流行病学意义

    柴君杰,左新平,焦伟,王革,常青,地汗,恰柯岱,李加拉,吴明

    利用包虫病间接血凝试验检查了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牧民923人,抗体滴度≥128者22人,抗体阳性率2.38%。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35~44岁年龄组最高(5.38%)。对抗体滴度≥64的43人进行体检,以X线胸片和腹部B型超声探查而临床诊断为包虫病者13例,患病率为1.41。抗体滴度≥64者中临床诊断包虫病人占30.23%;≥128者中为57.89%;≥256者中87.50%;≥512者全部诊断为包虫病人。在血清学筛查的13例病人中仅1例有自觉症状。在门诊健康检查中发现的3例病人均自觉症状。无症状病人与有症状病人之比为15:1。认为血清抗体调查结果可以反映人群患病状况。在危险人群中进行大规模血清学筛查,可以发现大量无症状包虫病人。

    1986年03期 197-200+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7 ]
  • 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超微结构及其在病犬体内分布的研究

    胡孝素,林芳清,李光蓉,刘庆,吕洪刚,彭晓东,罗萍,覃智,王雅静,兰林

    作者用透射电镜研究了四川南坪疫区利什曼病犬肝、脾内无鞭毛体的超微结构。观察到其膜下微管数为81—135,平均101±10。微管平均直径和微管间距分别为31±8.6nm和28±0.65nm。对比文献资料,与从貉和美国Oklahoma犬等动物体内获得的无鞭毛体膜下微管数有明显不同;而与观察人体利什曼原虫所获结果相近。为进一步研究人体利什曼病与病犬的关系提供了线索。研究还发现病犬前肢、耳、鼻皮肤内无鞭毛体数量较多;内脏中以颈淋巴结内数量最多,其次为肝、脾,以下依次为骨髓、胰、睾丸、附睾。肺内仅遇见原虫。由于前肢皮肤原虫数量(3616.3±174.6)可高出骨髓(397±37.7)近10倍,为自多处皮肤取材用于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另外,首次从病犬延髓印片中查见无鞭毛体,提示其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危害性是存在的。

    1986年03期 201-20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1 ]
  • 实验性氟中毒兔甲状腺的形态学观察

    许保全,安秀林,李永壮,张津旗,呼亚伟,李丽苹

    54只大耳白幼兔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8只;一组为对照,其余两组分别按10mg/kg/日和20mg/kg/日氟化钠喂养。在实验90、150、250天时,将动物分批处死,摘出甲状腺,用显微镜观察甲状腺的形态学变化。 结果表明,在实验90天时,各组动物甲状腺形态学表现无明显区别。实验150天时,10mg/kg/日和20mgF~-/kg/日组各检出1例广泛重度退变的甲状腺,并发现20mgF~-/kg/日滤泡直径增大。在实验250天时,10mgF~-/kg/日组检出两例弥漫增生性甲状腺肿,并发现滤泡直径增大。20mgF~-/kg/日组除检出2例弥漫增生性甲状腺肿外,还检出2例广泛重度退变的甲状腺,并发现滤泡直径明显增大及上皮细胞核直径明显变小。结果表明一定程度的氟中毒对甲状腺的形态学改变是有影响的。

    1986年03期 206-210+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8 ]
  • 鼠疫活菌苗接种人群和豚鼠血清学反应及豚鼠自动保护力试验观察

    晏慧芳

    用PHA、PHA-SPA和ELISA-SPA法检测138人和40只豚鼠免疫接种后血清中FI抗体滴度。结果显示:在接种后的3个月内,人和豚鼠血清中抗体滴度分别介于1:20~1:2560和1:20~1:5120之间,免疫接种后6个月从人血清中未检出FI抗体,豚鼠的FI抗体滴度为1:20。人和豚鼠血清抗体阳转率在免疫接种后1个月分别为24~38%和100%,在免疫接种后3个月分别为2.1%和5~15%。免疫接种后3个月和6个月,用250和500MLP141鼠疫菌株攻毒的豚鼠的保护率分别为100%和50~80%。

    1986年03期 21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16 ]
  • 高效液相色谱用于布鲁氏菌标准株的鉴别试验

    卿燕,刘志文,严蕾,张松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羊种、牛种、猪种、犬种、鼠种和绵羊副睾种布鲁氏菌6个标准菌种菌株进行鉴别试验,以目视法观察菌株核酸样品的峰形数量、高度以及出峰保留时间,分析各菌株图谱的A区,结果表明:6个布鲁氏菌种都出现了各自独特的洗脱图峰,峰形清晰可辨,并且B区和C区峰形可能是布鲁氏菌属的“特征峰区”。

    1986年03期 215-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3 ]
  • 对田栉眼蚤的一些实验研究

    钱存宁,张晓雪,冯玉明

    据1985年6月份调查,田栉眼蚤大量存在于精河县境天山山地鼠疫自然疫源地内的小海子地区长尾黄鼠巢穴中。以小白鼠作为供血动物,兔血粉作为饲料,在温度16—18℃,相对湿度85—95%条件下人工饲养,该蚤可正常生活、繁殖。为研究该蚤在鼠疫动物流行病方面的作用,我们进行了鼠疫菌的蚤感染试验,试验的210只感染强毒鼠疫菌的田栉眼蚤均未能形成菌栓,显示该蚤种形成栓塞的可能性甚小。但它却能在模拟长尾黄鼠巢穴中保存鼠疫菌近达10个月之久。

    1986年03期 220-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7 ]
  • 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骨关节损害的X线及CT观察

    王秉余,张铎,陈建杰,黄嗣王,翦万策,哈振国,刘闽生

    对经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检验及临床骨科检查筛选出来的、以骨关节系统症状、体征为主的慢性布病患者256例,进行了骨关节X线检查。发现有阳性改变者108例,各关节改变按阳性病例多寡依次为脊椎、肘、肩、膝、骶髂、髋关节等。对受累各关节中的典型病例进行了CT检查。X线所见反映:慢性布病骨关节表现是好发于椎体软骨缘下髓腔、长骨端松质骨和骨性关节面的多发性、局限的非特异性感染性肉芽肿,及反应性骨增生和继发性关节退行性改变为特征的。 本文还讨论了慢性布病骨关节损害的X线和CT征象特点,认为CT检查既能验证X线平片所见,并能为平片提供重要的补充征象。因此,可作为布病骨关节损害X线检查的重要补充手段。

    1986年03期 222-226+256-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8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0 ]
  • 对两例隐性感染鼠疫的分析报告

    朱锦沁,王祖郧,方东升,杨法玉

    本文分析了在人类鼠疫流行时发生的隐性感染鼠疫两例。一例系接触病獭,一例与肺鼠疫患者直接接触所致。虽未分离到鼠疫菌,但通过间接血凝证实确系鼠疫菌感染。这可能与侵入机体的菌量、鼠疫菌毒力、机体反应性以及接种鼠疫活菌苗有关。对隐性感染鼠疫在人类鼠疫流行时应予以注意。

    1986年03期 227-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6 ]
  • 254例病因不明软骨-骨膜病临床分析

    王连方,刘鸿德,艾海提

    本文分析了新疆某农场流行的一种以软骨和骨膜疼痛及硬性隆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变部位常见于肋软骨、胸骨,肋骨、锁骨、胫前结节及手足骨等,多为突然疼痛,随后出现患部硬性隆起或呈骨体增粗状。常规临床检验及X线摄片检查无特殊改变。本组的254例病人中,男性120例,女性134例。病人年龄为2~60岁。检查时有局部隆起者218例占85.16%,有疼痛者121例占47.6%。本病为一种原因不明疾病。

    1986年03期 230-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0 ]
  • 改水、服硒、食用蓬灰防治大骨节病的效果观察

    王琳

    本实验应用改水、服硒、食用蓬灰等措施在大骨节病区对3~13岁儿童进行现场防治实验。用现患率、健康儿童新发率、X线痊愈率作为其判定指标。 通过四年的实验观察,现患率由1980年的46.40%下降到1984年的20.30%,有非常显著的差异。36名健康儿童连续四年观察未有新发病人,而对照组出现新发病例,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本文还对防治措施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

    1986年03期 23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3 ]
  • 我国医学灭鼠的发展、特点和问题

    汪诚信

    <正>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鼠媒疾病达五十余种。其中几种,如鼠疫,曾严重为害,一次大流行中的病死人数甚至超过一千万。因此,防病历来是灭鼠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我国,情况更为特殊,有组织的灭鼠工作,是从防病开始的,后来,才逐渐发展到农业和其它部门。

    1986年03期 236-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1 ]
  • 人蚤的生态及流行病学意义

    于心

    <正> 人蚤Pulex itritans Linne,1758是蚤类中与人关系最密切的一种跳蚤。它几乎分布于全世界,并是鼠疫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所以,对人蚤的认识和研究的历史最长,其资料也较为丰富。而不同地区该蚤的生态学资料及其流行病学意义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地理分布来看,虽说人蚤是世界广布种,但在不同地区它的数量多寡,季节消长等却相差悬殊。就宿主而言,人蚤可谓多宿主蚤种,而各地区又有明显不同的宿主选择性。

    1986年03期 24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2 ]
  • 10年潜伏期狂犬病一例报告

    曹桂华

    <正> 患者施×,男,32岁,农民,住江苏省盐城市郊区永丰乡新建村11组,于1983年5月6日自觉双下肢疼痛,继之出现恐风怕水症状,5月12日至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癔病”,当日症状加剧乃转至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患者曾于10年前在盐城市黄海路被一条来历不明的犬咬伤右下肢,当时伤口未经处理,也未注射狂犬病疫苗。此后至发病前未接触过犬、猫等动物。

    1986年03期 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2 ]
  •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

    田兆顺,郑来义

    <正> 氟中毒病是人体摄入氟素过多引起的中毒性疾病。通常将氟中毒分为工业性氟中毒及地方性氟中毒两大类,两者在氟素来源、分布区域及发病特点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别。工业性氟中毒氟素来源于次生(污染)环境,即来自冶炼、化肥或火电厂等工业生产中矿石及煤炭在加工过程中释放的氟,分布范围多局限于污染源附近 有急性中毒也有慢性中毒;地方性氟中毒的氟素来源于原生(自然)环境,或来自干旱气候影响下,河流中下游或洼地中迁移富集的氟,或来自温泉或富氟矿石露头处释放的氟,分布较广,

    1986年03期 247-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3 ]
  • 从鼠巢底土中分离出鼠疫菌的简报

    赵济民,韩效忠,范喜忠,特木其呼

    <正> Baltazard等氏于1963年在伊朗动物鼠疫强烈流行一年后的地区从鼠穴内的土壤中分离出鼠疫菌。而后来也有一些学者在另外一些疫源地内,甚至在不久前动物鼠疫强烈流行的地区调查被患病动物污染的鼠巢土壤,没有分离出鼠疫菌。根据以上两种不同研究结果,为了进一步证实鼠巢土壤存在鼠疫菌的情况和在不同条件下鼠疫菌的变异,我们进行了鼠巢底土的检菌工作。

    1986年03期 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7 ]
  • 蚤类播散实例—不等单蚤传入新疆

    叶瑞玉,于心,曹汉礼,张远志

    <正> 蚤类的播散是蚤类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改变蚤类的区系构成,而且直接关系到蚤媒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及其主要宿主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在国内广泛分布于古北界、东洋界的十多个省区,但在新疆蚤类及啮齿动物区系中,既往没有它们的分布。1979年8月,在吐鲁番大河沿火车站铁路公寓首次发现大量褐家鼠,并证实了

    1986年03期 252-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7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