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BULLETIN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A)

  • 广西犬种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黄志雄,陈英辉,陆家华,秦石英,鲁翠芳,尚德秋,李兰玉,李元凯,鲁齐发,程尧章

    1985年在广西自治区的38个市县进行了犬种布鲁氏菌病的调查,用犬种抗原试管凝集试验对2278只家犬做了血清学检测,查出33个市县为犬种布病疫区,感染率13.7%。从19个市县分离出犬种布鲁氏菌64株,以城市郊区和平原地区的病原检出率较高,山地和丘陵地区次之。

    1987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24 ]
  • 掌跖角化等皮肤病变对诊断慢性地方性砷中毒的意义

    王连方,孙幸之,刘鸿德,林法福,徐训风,冯兆悦,任敦丁,徐小康

    本文报告了新疆饮水含砷量在0.185~0.85mg/L的某地区居民中的523例慢性地方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大部分病人具有砷性皮肤体征,即砷性角化占85.5%,砷性脱色斑占58.5%,灰褐色色素沉着占39.8%。病人头发、尿、指甲含砷高,其中测定的43例发砷值为0.455±0.305mg/100g,对照组15例为0.065±0.071mg/100g;109例尿砷为0.297±0.344mg/L,对照23例为0.061±0.034mg/L;13例指甲砷为18.9±22.0μg/g。讨论了慢性地方性砷中毒的病理表现,由于砷中毒有恶性倾向,必须仔细监视皮肤癌的发生。作者们认为皮肤病变是慢性地方性砷中毒的特异改变,可以作为它的主要临床诊断指征。

    1987年01期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20 ]
  • 新疆阿尔泰山地啮齿动物及其体外寄生物调查报告

    于心,叶瑞玉,张远志,刘雄飞,阿地力库尔班,李凡,张丽荣

    本文报告了富蕴县阿尔泰山地、阿勒泰城镇周围山地和哈纳斯湖畔林间所捕获啮齿动物及其体外寄生物。共捕获啮齿动物385只,隶属4科、12属、17种,其中有大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3只,该鼠为新疆新记录。共获蚤类810只,隶属4科、16属、25种,其中包括2个新种和2个国内新纪录。革螨21种,填补了阿尔泰山地的空白。同时概述了主要疫源动物及体外寄生蚤的分布特点及其流行病学童义。

    1987年01期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0 ]
  • 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及东部地区啮齿动物地理分布补充考察

    王思博,于心,王宪廷,郑强,陈欣如,黎唯

    作者等于1985年秋对准噶尔盆地东南部与东部啮齿动物进行一次补充考察。共采获标本965号,20种。其中长尾仓鼠、小毛足鼠与脂尾三趾跳鼠为本区新记录物种。考察区集中了准噶尔盆地中大部分种类。本区无特有种,所有的种在准噶尔盆地其余部分、阿拉善荒漠、蒙古外阿尔泰戈壁,以及苏联的巴尔喀什—阿拉库尔荒漠均有分布。属于中亚区系的红尾沙鼠、小五趾跳鼠及社会田鼠,属于蒙古—阿拉善区系的巨泡五趾跳鼠、长耳跳鼠渗透到这一区域。渗透区大约处于东径90°~94°之间。文中对上述5种动物在考察区内分布界限进行了初步划分。

    1987年01期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0 ]
  • 福建省光泽县环境碘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关系

    游在森,李兆燕,古彩光,俞建明,林友诗,林国祥

    <正> 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流行与环境地质的关系尚须进一步研究,本文报告了福建省光泽县不同地区的饮水、土壤和粮食含碘量与人群中流行本病的关系。

    1987年01期 2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8 ]
  • 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北部地区鼠疫自然疫源地考察报告

    滕云峰,周全彦,刘选德,陈开华

    为进一步分析四川省阿坝州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1986年9月对该州北部疑似鼠疫地区进行了考察。认为:该州若尔盖、阿坝、壤塘三县在历史上存在疫源地。而现今,在较大程度上已经无害化了,亦即鼠疫在旱獭(Marmota hymalayana)种群中的保存和流行空间范围及强度,已经缩小并减弱。但鼠疫疫源性可能依然存在于那些旱獭呈连续分布、密度较高的某些地段。

    1987年01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5 ]
  • 云南克山病病区和非病区儿童头发中微量元素硒的对比分析

    周凯,余志明

    本文分析了四组儿童发硒,其含量高低依次为:非病区农户儿童>病区城镇职工户儿童>病区农户儿童>新发克山病的患者,差别均非常显著。病区农户儿童和克山病患者均处于贫硒状态状;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发硒无差异,而克山病却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因此认为低硒可能不是引起克山病发病的唯一病因;病区或非病区儿童发硒在性别上无差异,与克山病发病性别无差异相吻合。

    1987年01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2 ]
  • 在新疆地区首次检出犬种布鲁氏菌

    金根源,张萍,热合曼,程风清,王忠,李建江,张云君,杨忠礼,唐培春,桂久山,黄必金

    <正> 犬种布氏菌不仅是犬种布病的病原菌,也能在人体中和其他动物间引起感染。 1966年Carmichael等首次报道,在美国从200例流产的Beagle狗中首先分离到犬种布氏菌。此后,相继在德国、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都从人和犬中分离到本菌。在国内尚德秋氏等于1984年报道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实验动物部的犬中分离到两株犬种布氏菌。

    1987年01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3 ]
  • 新疆吐鲁番盆地亚历山大白蛉生态的调查研究

    管立人,许永湘,贾家祥,王革,左新平

    1983~1986年,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对黑热病的媒介亚历山大白蛉的生态作了调查。该种白蛉主要分布在土壤为棕漠土的山麓砾石戈壁地带,季节全长在4个月左右,它昼夜都能叮咬人和恒温动物,野栖,有强烈的趋光性,在25~28℃时,完成一次性营养周期需5~7天。在实验室内,多数可活30天以上。现场查见自然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季节为6月下旬至9月中旬,传播季节为3个月。作者根据调查结果指示,亚历山大白蛉的生态幅度较窄,土壤类型是限制该蛉分布的重要因素,并就其生态与在吐鲁番地区传播黑热病的作用以及防制方法等进行了讨论。

    1987年01期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25 ]
  • 青海省班玛县大骨节病X线分析

    丁生荣

    <正> 1984年6月和11月,我所曾先后两次在班玛县进行大骨节病普查,在670名5~20岁人群中,经X线摄片,检出大骨节病人141例,检出率为21.04%,其中病变产重者11~15岁为32.61%,16~20岁为33.33%,

    1987年01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1 ]
  • 天山额蚤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沈义成,于心,曹汉礼

    <正> 我们于1986年6至7月在新疆乌恰县苏约克地区(山前草原,海拔3200~3400米),自西们利亚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体上采获一批蚤类标本,经鉴定,其中大部分为天山额蚤Frontopsylla (Frontopsylla) tjanshanica Schwayz,1953。

    1987年01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9 ]
  • 我国新记录—霍特库蚊形态的补充描述

    许锦江,管立人,罗杰民

    <正> 作者1983年7~8月在新疆吐鲁番县煤窑沟(海拔约800~1,000米)等地采集到迈蚊亚属(Maillotia)的霍特库蚊(Culex (M.) hortensis Ficalbi)成虫25只、幼虫15条和蛹3只。鉴于该亚属和该种库蚊均系我国首次发现,国外学者包括Gutsevich(1974)对其形态的描述殊为简单,故有必要根据我国标本,对其成虫、幼虫和蛹的形态作补充描述如下:

    1987年01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4 ]
  • 放射免疫沉淀试验检测鼠疫FI抗体的研究——Ⅰ.特异性与敏感性

    张鸿猷,戴翔,谢杏初,唐建国,热娜,艾尔肯,王异,孙玉波,彭奕

    试验证明,用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检测鼠疫抗体时,将被试血清与相应的阴性对照血清的结合比定为≥3作为反应标准是适宜的;用RIP检测假结核,小肠结肠炎菌等抗血清30份,这些抗血清在1:10到1:100的各种稀释度中与~(125)I-鼠疫FI抗原均无交叉反应,从非鼠疫疫区收集的2196份哺乳动物血清,亦未发现阳性反应,说明该法特异性强。由于RIP是用分离剂沉淀鼠疫抗原-抗体复合物,故能检出不完全抗体,检出率不仅高于常规的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且滴度往往高十几倍、几十倍,乃至几百倍。所以用RIP检测潜在性鼠疫疫源地、考核灭源效果以及在科研中用于检测微量鼠疫抗体具有重要意义。加之该法自动化程度高,测试信息以数字显示,因而指标客观,容易分析,适于大规模现场调查。

    1987年01期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0 ]
  • 不同大骨节病区生态环境数据多元统计分析对比

    白迺彬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处理了我国不同大骨节病区生态环境数据,方法包括聚类分析,主成份分析,因子分析,线性判别分析和模式识别。 本文得到以下结论:不同大骨节病区生态环境中微量元素对病情影响大同小异。人发硒的水平对病情影响起关键表征作用,可以作为判断病情之先期指标。有的病区内,元素锰对病情影响虽不重要,但有所反映。

    1987年01期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0 ]
  • 口服碘化油微型胶囊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效果观察

    苏茂义,尹德润,姜新民,王连方,刘秦生,林津,蒋继勇,王文宗,乔明清,吕建杰,李生团,董素琴

    应用碘化油微型胶囊并与碘化油胶丸作对照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一年后疗效观察,两组均有治疗效果,但微型胶囊组明显优于碘化油胶丸组。前者总有效率为73.85%,治愈率为23.08%;后者分别为28.23%和20.27%(P<0.005)。从尿碘排泄来看,微胶囊组曲线平缓,相对的排碘较慢,碘胶丸组曲线斜率大,排碘相对的快。碘化油胶丸一次性大剂量(成人六丸,含碘600mg)投药,不如碘化油微型胶囊四次投药(成人平均共服478.5mg碘)治疗效果好。

    1987年01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8 ]
  • 泻下法检查犬体内细粒棘球绦虫

    Ferron L.Andersen,PhD,杨晓东

    <正> 细粒棘球绦虫的体积非常小(虫体长4~6 mm)。成虫寄生在狗和少数几种食肉类动物(如山狗和狼)的小肠内。完全成熟的成虫可在这些食肉类动物体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绵羊(包括其它食草类动物,如山羊、牛、骆驼、猪、马等)可食入被感染动物的粪便污染的草而感染。一旦虫卵被这些动物摄入(中间宿主),虫卵在十二指肠孵化,穿过肠粘膜表层,随血流被运到肝、肺这样的血液滤过器官,在这些器官里虫卵发育成为幼虫,称为细粒棘球绦虫包囊,这些包囊内充满着液体(包囊液)。

    1987年01期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6 ]
  • 试论食盐加碘的合理剂量

    陈文亮

    <正> 国内外多年防治实践证明,碘盐是防治缺碘性地甲病和预防克汀病的一项根本措施,但碘盐的浓度各国不一,多则万分之一,少则20万分之一,联合国卫生组织推荐的剂量为10万分之一。国内各省区标准各异,从万分之一到5万分之一不等。由于环境缺碘程度不同,对生活习惯食盐量多少不等,不要求、也不可能规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让各地去实行。因此,1980年在河南辉县召开的地甲病克汀病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各省区都要结合本省区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出适于自己省区的合理的碘盐浓度。

    1987年01期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6 ]
  • 电子显微镜冷冻复型样品制备技术

    窦志宏,刘永德,邢万富

    <正> 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显微镜技术的进展,对细胞结构的认识越来越深。学者们对各种结构的功能做了大量的研究,获得很大成就,尤其对生物膜的研究,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目前,在医学、生物学等学科,已应用冷冻复型方法制备电子显微镜样品来研究细胞膜的结构,我们1985年建立起了此项技术,对人正常食管上皮及人食管鳞癌进行了观察,制出了较满意的复型膜。复型成功率超过80%。

    1987年01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7 ]
  • 第三届全国氟研究学会学术会纪要

    <正> 第三届全国氟研究协会学术会于1986年11月10—15日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氟科技工作者144人出席了会议。其中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以上的36人。代表们从事的专业包括卫生、口腔、环境医学、流行病、环保、地质、病理、毒理、内分泌、化学、外科、放射学、检验等。卫生部地方病局张义芳局长特来电祝贺。广州市科协主席、著名卫生学家陈安良教授、广州市陈绮绮副市长到会看望了代表。我国著名口腔专家胡郁斌、岳松龄、王满恩、刘大维等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讲了话。日本氟研究会会长柳泽文德教授率领代表团应邀出席会议。香港华人牙医公会主席香永芬先生应邀出席会议。

    1987年01期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