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煌
云南的鼠疫疫源地分为野鼠鼠疫疫源地和家鼠鼠疫疫源地。野鼠鼠疫疫源地分布于滇西纵谷省东北部及金沙江流域山地峡谷省西缘约N26°~27°,E98°~100°30′,海拔2000~3500米,该疫源地包括三个景观带:Ⅰ.平坝居民区及农田景观带,Ⅱ.中山云南松林及林间耕地景观带,Ⅲ.高山暗针叶林景观带,主要宿主为大绒鼠和齐氏姬鼠,主要媒介为方叶栉眼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家鼠鼠疫疫源地分布于N23°40′~25°30′,E97°31′~99°20′,地貌为峡谷与中低山相间,西部和南部多宽谷,跨越滇西纵谷省及南部山地省,疫点主要分布在平坝居民区及农耕区,在毗连的山区居民点或山间耕地亦检出过疫点,家鼠疫源地的主要宿主为黄胸鼠,主要媒介昆虫为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另外,作者从人间鼠疫的规律,地理发生学和南鼠疫疫源地鼠疫菌株抗原的一致性,以及鼠疫菌的单向变异等分析推论,认为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源于野鼠鼠疫疫源地。
1987年02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于国林,马旭辉,王勇,姜万武,也尔肯,阿不力米提,杨新奎,郅琦,阿不都,盛国丰,王诚,斯拉木江
1986年6~8月对塔什库尔干县东部(N37°15′~37°50′,E75°20′~76°10′)的红旱獭分布区进行了调查,调查面积为5676km~2。在区内捕获啮齿动物5种,其中红旱獭(Marmota caudata)为区内优势种,分布较广,连续性较强,平均密度0.17匹/公顷。搜集跳蚤11种,其中Brevictenidia mikulini为新疆新记录种。Oropsylla silantiewi为采集到的唯一旱獭寄生蚤,体獭指数为0.24。用常规细菌学方法检验红旱獭1608只,未分离到鼠疫杆菌。用被动血凝试验和放免沉淀试验检测旱獭血清956份,牧犬血清89份,未发现鼠疫FI抗体。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及既往资料综合分析,推测调查区存在鼠疫的可能性很小。
1987年02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维东,亚得卡尔,徐琪义,马俊杰,马合木提,李洪春,张辉,哈米提
1983年和1984年4~5月期间,对新疆霍城县西部荒漠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啮齿动物11种544只,其中大沙鼠和子午沙鼠是调查区啮齿类的优势种。前者密度为每公顷1.52只,后者的捕获率为3.3%;集蚤11种7365只,臀突客蚤是上述两种沙鼠的主要寄生蚤;以鼠疫间接血凝试验方法共检验7种动物血清416份,结果皆为阴性。大沙鼠和子午沙鼠虽属区内优势种群,但其分布面积较小、不均匀、密度较低。初步认为,调查区内不会存在鼠疫疫源地。
1987年02期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顾星和,刘万模
本文作者报道了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山区,龙门山脉6县并殖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绵阳地区为四川省并殖吸虫病流行区。流行区致病虫种为斯氏狸殖吸虫;人群感染发病的临床表现特点颇似我国锺惠澜等教授所报告的四川地区并殖吸虫病。查明1种淡水螺;5种淡水蟹,分属于2科2属,分别为并殖吸虫的第一、二中间宿主,并殖吸虫携带率,前者顿0.29%(13/4533),后者为13.60%(541/3978)。人群感染率为7.29%(530/7275)。长江华溪蟹陕县亚种自然携带并殖吸虫囊蚴,系在国内首次得到证实。
1987年02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蒋继勇,苏茂义,姜新民,杨扬
本文报告了严重缺碘的阿克苏地区26例地方性克汀病患者和非缺碘地区米泉县29例正常人的尿碘、尿硫氰酸盐浓度和尿碘/硫氰酸盐比率。病区地方性克汀病患者的平均尿碘、尿硫氰酸盐浓度和尿碘/硫氰酸盐比率分别为:28.94μg/g肌酐,8.42mg/L和3.63。结果表明,尿碘浓度和尿碘/硫氰酸盐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正常人群,而尿硫氰酸盐浓度高于对照组人群。26例克汀病患者的尿碘/硫氰酸盐比率平均介于发病临界值3~4之间,对照组正常人群大于7,因此,作者认为在病区患者的尿碘和硫氰酸盐比率低,除环境缺碘,尿碘浓度低外,在病区居民的饮食中可能存在着致甲状腺肿物质。
1987年02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熊光华,金长发,洪玉梅,刘丕宗,陈生邦,魏路生
<正> 陇南文县、川北南坪系甘肃和四川两省毗邻县份,群山连绵、峻岭险各为其自然特点。近数年这二县黑热病病例和内脏利什曼病犬不断出现。据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和两县防疫站调查资料,1985年至1986年8月止,黑热病新发病例有354例,其中文县308例,南坪46例。这一发病数比解放初有过之而无不及。近2~3年陇、川两省及上述两县防疫站在防治和消灭黑热病方面
1987年02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鸿猷,戴翔,谢杏初,唐建国,热娜,艾尔肯,彭奕,王异,孙玉波
1985~1986年期间,在新疆13个鼠疫疫区县,2片疑似鼠疫疫区和3个非疫区县,用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和间接血凝试验(IHA)共检测各种动物血清14248份,疫区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4.24%和1.94%,疑似疫区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0.43%和0.19%,而且RIP的阳性滴度明显高于IHA。实际应用的结果表明,RIP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明显高于IHA及ELISA。RIP对于发现潜在的鼠疫疫源地、监测鼠疫动物病及其流行强度等既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实践意义。
1987年02期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秉臣,林纪春,杨林
用鼠疫FI McAb致敏红细胞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鼠疫FI抗原16ng/ml、鼠疫EV菌1.5×15~6菌体/ml、鼠疫强毒菌5×10~4~1.5×10~6菌体/ml均出现阳性反应;检测2株缺乏FI抗原的鼠疫菌、5株鼠疫菌的近缘菌,菌液浓度为10~9菌体/ml,均为阴性反应;检测感染鼠疫强毒菌病死动物脾脏浸液,小白鼠阳性率24/24,长尾黄鼠阳性占检菌阳性的50/52。本检测方法可用于鼠疫动物病的追溯诊断。
1987年02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曹汉礼,于心,林纪春
<正> 乌鲁木齐南山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疫源动物为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多分布于海拔1400~8000米这一范围之内,该獭栖息于低山草原、山地森林草原和高山草甸草原三个植被带,其中以山地森林草原带密度最高,个别地段如加甫加尔萨拉每公顷在一只以上。我们在1983年6~8月间,于加甫加尔萨拉(海拔1600~2800米)共采
1987年02期 3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钱存宁,张晓雪,冯玉明
本文以小白鼠喂饲的方形黄鼠蚤阿尔泰亚种Ⅰ、Ⅱ、Ⅲ龄期的蚤为研究对象,以强毒鼠疫菌感染该蚤后对其菌栓形成率进行了实验观察。Ⅰ、Ⅱ龄期蚤菌栓率分别为3.13%和4.20%,而Ⅲ龄期蚤菌栓率则高达13.79%,它们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因而,作者认为它们在长尾黄鼠疫源地中对于鼠疫动物中流行病的实际意义可能不同。
1987年02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桂琴,李春芳,李连群,刘锦先,孙魁,张洪绪,王殿芝,王书适,张铁锁,杨水珍,王金木
关于铊对软骨作用的研究较少。对哺乳动物猴的软骨作用尚无报道。我们在大骨节病的实验病因研究中,对单纯病区水粮喂养十七个月后的猴经口给予硫酸铊水溶液一周作为观察对象,以未给硫酸铊的单纯病区粮和健康区水粮喂养的猴作为对照。结果只在饮用硫酸铊的猴的四肢骨出现了骺板肥大层软骨细胞带状坏死。说明铊对软骨有作用并引起骺板肥大层细胞的坏死。
1987年02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肖树华,尤纪青,郭惠芳,焦佩英,杨元清,柴君杰,焦伟
在20%小牛血清-RPMI1640中,吡喹酮对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主要表现为外翻、皮层肿胀、泡状物形成、破裂,以及头钩排列紊乱和脱落等,24h后即出现死亡,3天内的死亡率达90%以上。吡喹酮对培养在囊液中的原头节亦有杀灭作用,但对培养在RPMI1640和HBSS中的则无。进一步观察的结果表明,吡喹酮在体外抗原头节的作用需赖于有蛋白质的存在。此外,小鼠口服吡喹酮后,其血清有抗原头节作用,主要成份为吡喹酮原药。
1987年02期 43-5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卿燕,牛新玲,邰新萍,张松
<正> 在布鲁氏菌细菌工作中,菌种的保存是一项很繁琐和十分重要的工作。菌种保存的不好,细菌不但容易丧失生活能力,而且易于变异。 本实验选用1961年从新疆塔城地区种羊场羊流产胎儿分离的3株布氏菌,菌株号为61—9、16—10和61—11,经分型鉴定为羊种布氏菌第三生物型。这些菌株从野外分离后,最初在普通斜面培基上定期传代保存,
1987年02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洪凌仙,林宇光
1982~1985年在新疆、宁夏等地共记录人体多房棘球蚴病142例,其中男72,女70。最大年龄69岁,最小12岁,而30~40岁组65例(47%)。人体9例病理标本主要呈巨块型和巨块结节型病肝,质地坚硬。切片显示病肝纤维化,其间有大小不等的肉芽结节病变,近中央处有坏死空洞。多房蚴由许多细小泡囊组成。角质膜较厚,生发层脱落不见,缺原头节,全系不育囊。囊腔有豆渣样碎屑,无囊液。 宁夏固源流行区自然动物宿主调查发现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是本虫宿主新记录,自然感染率0.3%。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 alaschanicus)自然感染率为1.3%。二种鼠类的多房蚴发育状况良好,质软有丰富的次生泡囊和原头节。中华鼢鼠有60~80%的育囊,达乌尔黄鼠有40~60%的育囊。二者切片所见泡囊角质层薄,有断裂;生发层较厚,发育有原头节并有群多的石灰质颗粒。组织病变有炎症白细胞浸润,并有成纤维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以及肉芽肿病变,肝组织绝大部分被次生囊所取代。观察证明两种鼠类是我国多房棘球蚴的适宜动物宿主。 小白鼠人工感染实验阐明虫卵至多房棘球蚴的全程发育。感染孕节48小时后肝组织内有六钩蚴病灶。3天后虫体呈囊块,与肝组织有界限可辨。10~12天后虫体形成泡囊,有生发层细胞分化。30天后泡囊增大达1.3×1.0?
1987年02期 51-61+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6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薛海筹,裘丽姝,张永红,朱震霞
本文应用酶联免疫印渍法(Western Blot)对包虫病患者31例,健康人31例以及囊虫、血吸虫、绦虫、华枝睾吸虫、钩虫、肺吸虫和利什曼原虫病患者各5例的血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有90%(28/31)包虫病患者血清与羊和人棘球蚴囊液中分子量在60K、36K、32K、24K、20K、17K和12K的抗原组分起反应。尤其在分子量为32K、24K、17K和12K的条带更为清晰。该法敏感、特异、重现性好,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免疫诊断方法。
1987年02期 62-6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宏坤
<正> 1986年6月,我们在鄂东南开展了肺吸虫病线学调查,发现脑型肺吸虫病人1例,现报道如下。 朱某,男,45岁,湖北省通山县畈泥乡人。1979年1月发病,表现为低烧、盗汗,咳泡沫痰伴全身不适,先后经通山县医院和南京结核病院诊断为Ⅵ型肺结核。1979年5月21日发现左腰部有一鹅蚕大长园形包块,无压痛,无波动感,经2~3个月抗痨、消炎和对症治疗均无效,后转院做包块穿刺,诊断为嗜酸性肉芽肿。1980年3月24日出现腹泻(2~3次/日),
1987年02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翟靖琦,包意芳,许永湘,贾家祥,刘丕宗,陈生邦,王康琪
<正> 以往,常规ELISA已应用于黑热病的诊断,但由于载体表面对于可溶性抗原吸附的实际浓度难于确定,且批间的差异亦很大,这些因素往往影响了实验结果。1982年Hawkes等,首先将它改良为斑点免疫结合试验(斑点-ELISA)并用于单克隆抗体的鉴定。鉴于此法简易、快速,且可目测等优点,故我们用于黑热病患者抗体的检测,现报道如下。
1987年02期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捷,陈彩云
ELISA是目前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之一,但多采用可溶性抗原。本文报病了以培养的利什曼完整前鞭毛期原虫经福尔马林处理后,根据需要的原虫数量,直接放在聚苯乙烯板上吸附,然后按ELISA常规操作方法进行抗体检测,发现完整前鞭毛期原虫抗原对黑热病有和可溶性抗原相同的诊断效果。
1987年02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黄毓邦,金根源,任德坤
本文报道了治疗25例急性和活动性布鲁氏菌病患者的方法,提出用四环素静脉点滴7日,肌注庆大霉素7日,再口服复方新诺明(CO-SMZ)或利福定(Rifandin)14日的三阶段疗法,可获得良好疗效。并指出了惯用的口服四环素加肌注链霉素疗法的不足之处。
1987年02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素元,何冰
<正>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人畜共患的全身性传染病,其细菌寄生于细胞内,抗生素药物不易进入细胞内,极易转为慢性,引起组织器官顽固复杂的病理变化。我院收治1例为关节病变显示有股骨头无菌坏死合并心脏病损的慢性布病患者,报告如下。 患女,40岁,哈族,病历号5698。患者15年前下肢出现浮肿,此后浮肿进行性加重,并且关节出现畸形,近5年关节酸痛,
1987年02期 77-7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锋锐,何天焴,谢马别克,王荫谷,克里木,王文生,买斯木江,尼加提,吕建杰,奴尼沙汗
对20例地方性克汀病患者用药物甲状腺片、恢智片和教育训练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治疗前患者心电图检出异常者为18例,治疗后2、5、9个月时做心电图检查分别下降到16、15、11例,至9个月时异常检出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18例中有效的16例。T波低平或倒置由治疗前的13例降到4例(P<0.01),3例窦性心动过缓治疗后全部消失。QRSⅠ+Ⅱ+Ⅲ平均电压增加0.69mV(P<0.001),TⅠ+Ⅱ+Ⅲ电压平均增加0.15mV(P<0.01),Tv_1+v_5平均增加0.1mV(P<0.05)。低电压、Q—T延长治疗后也有所减少。粘液水肿型和神经型患者心电图异常率分别由治疗前的8例和5例下降到3例和2例,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T_3和T_4治疗后较治疗前都有增加,尤其T_4平均增加3.43μg%ml(P<0.05)。因此,作者认为改善地方性克汀病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可使心电图异常减轻。
1987年02期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