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BULLETIN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A)

  • 新疆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调查研究

    孔昭敏,陈国仕,金根源,史丕裕,周新荣,赖学琴

    1973~1985年对新疆30余县、市13种生境类型多种自然疫源进行了调查,阐述了主要媒介蜱的生态习性和分布以及与病原体的关系。所调查地区的蜱类隶属5属16种,曾分别从6种蜱体内分离检出森林脑炎病毒、斑点热群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土拉菌,确定了这些疾病在新疆的自然疫源性。对调查地区的人群和家畜的血清抗体检查表明,血清学结果和病原学的发现一致,血清中均有上述疾病的抗体存在。人群森林脑炎抗体阳性率为2.30~20.66%,Q热抗体阳性率3.0~17.5%,斑点热群抗体阳性率2.30~30.95%,野兔热抗体阳性率4.22~13.8%。

    1987年03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新疆博尔塔拉地区几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血清学调查

    宗定国,蒋岳新,王连城,张玉民,金花,朱敏杰,梁继山,李汉民,吴银昌

    1981~1985年对新疆博尔塔拉地区的人群、家畜和野生动物所进行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有Q热、蜱传斑点热、斑疹伤寒、恙虫病、军团病、土拉菌病和布鲁氏菌病的存在,人畜间均有感染。在本地区已形成了多种病原的自然疫源地,特别是恙虫病和军团病的检出,对今后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987年03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从M5菌苗免疫孕羊流产胎儿中分离出的布鲁氏菌培养物特性

    卿燕,牛新玲,邰新萍,张松

    对20株分离自羊种布鲁氏菌M_5菌苗免疫孕羊流产胎儿的野外培养物,进行了特性鉴定及毒力测定。除2株菌表现出羊种布鲁氏菌第2和第3生物型特性外,其余18株菌均显示出M_5菌苗所具有的羊种1生物型特性。13株对豚鼠的脾菌数<100万/克,均属弱毒菌。还有7株菌平均脾菌计数超过了100万/克的含菌量,属强毒株。羊种布鲁氏菌M_5菌苗对控制畜间布病流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应且记不能对孕畜免疫,以免发生流产,造成经济损失。另外,造成细菌扩散对人畜都会有一定的危险性。

    1987年03期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贵州省某铝厂氟污染危害调查研究

    魏赞道,周琳业

    本文报告,1985年1月至1986年4月,以环境监测、生物学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同步进行的方法,对贵州省某铝厂氟污染危害做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源主要为该厂电解车间排放的氟烟和废水,使厂区附近的大气和地面水、土壤、主副食品和植物受到严重的氟污染。调查点艳山红乡农民氟斑牙率高达88.40%,处于调查区常年主导风向东侧的都拉营乡农民氟斑牙率为67.44%。对艳山红乡刘庄村123名农民和都拉营乡39名农民骨盆和前臂的X线摄片查检,氟骨症阳性率各为36.6%和23%,且中度和重度患者较多。检查污染区121人,有81人(占66%)其肘关节屈曲受限不正常。测定刘庄村84名农民的尿氟平均水平为22.59mg/L。测定25名氟污染区成年农民全血微量元素,其中铜、锰、镁的水平和贵阳市健康成年人相比均较高。测定了30名成年农民头发中的微量元素含量,用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尿氟与人发中微量元素的关系,发现影响尿氟最主要的是发铅和发铝。氟污染区的本底氟调查结果,艳山红乡的大部分地区均属非高氟地质带,特别是危害严重的刘庄村一带的岩石和土壤的含氟量均不高,属非高氟带,说明严重氟危害的氟源主要来自铝厂。

    1987年03期 13-1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活性氧化铝除氟效果及饮水中铝盐残留的动态观察

    王晓明,王恩庆,邹海瑞,王蔚华

    本文对甘肃省庄浪县三个病村用活性氧化铝降氟前后饮水中氟、铝、碘含量等进行了研究,81份水氟、36份水铝及27份水碘的测定结果表明:除氟后六个不同时期水氟均值明显降低,与原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除氟后第1和第15天水铝均值明显增高,与原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除氟第1天水铝均值最高为原水铝最高值的2.8倍,是WHO标准的近30倍。第30天水铝均值与原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除氟1天,再生1天水碘均值降低,但与原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活性氧化铝除氟效果良好,水碘无明显变化,但除氟后有铝盐残留,在一个除氟周期中,铝盐残留随除氟时间延长而降低。

    1987年03期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关于方形黄鼠蚤七河亚种的分类讨论(蚤目:角叶蚤科)

    叶瑞玉,于心

    <正> 方形黄鼠蚤(Citellophilus tesquorum Wagner,1898)是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中的主要传播媒介和保菌者之一。在自然界,不仅已多次从其体内分离出鼠疫菌,而且实验证明该蚤能形成菌栓,是传播鼠疫的有效媒介。因此,它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所瞩目和研究的对象。

    1987年03期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首次血清学证实青海省兔狲自然感染鼠疫

    陈适书,寿仲灿,王祖郧

    <正> 1984年我们在东昆仑山北麓西大滩地区捕获到一只猫科动物兔狲(Felis manul Pallas,1776),经血凝试验阳性,其滴度1:640。从而首次判定兔狲能自然感染鼠疫。 兔狲为食肉目猫科动物,俗称羊猞狸。体形粗壮,大小似野猫,尾粗而混圆,耳短,体后部背和尾具有黑色横纹,体重约2~3千克。兔狲活动敏捷,喜独居,夜行性,白天亦可见。常栖息在岩石缝或石块下,也利用旱獭的废弃洞,出没于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山灌丛草原。主要捕食啮齿类,是一种皮毛兽,在青海数量不多,但分布较广。

    1987年03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包虫病人循环抗原的检测及应用价值的探讨

    柴君杰,李雄,叶尔江,石劲草

    利用亲和层析纯化的抗包虫免疫球蛋白以双抗体ELISA法检测包虫抗原,对经亲和层析纯化的包虫抗原的检出下限可达40ng/ml。以1:2健康人混合血清稀释抗原时,检出下限为2.5μg/ml。用此法检测79例包虫病人的循环抗原,阳性率为40.51%。其中肝包虫病人阳性率为38.98%,肺包虫病人为33.33%。血清抗体阳性的包虫病人循环抗原检出率为33.33%,抗体阴性者中为43.75%。在抗体阴性的肺包虫病人中循环抗原的阳性率可达50%。循环抗原的测定在血清抗体阴性包虫病人的免疫学诊断中具有辅助意义。

    1987年03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多房棘球蚴在不同中间宿主体内引起的病理变化

    李维新,裴明,张国才

    取自然感染多房棘球蚴病的20只达乌尔黄鼠和1只中华鼢鼠及20只实验感染该病的小白鼠病肝为材料作眼观和镜检,将前二者的病理变化同当地病人切除的多房棘球蚴肝病理变化作比较,结果是鼠类,人体中均以巨块型囊肿占多数,结节型和混合型少见,从肉芽肿形成和组织病理演变过程鼠、人的病变基本相似,所不同者仅是前者囊泡内原头节数目多,可达百个以上,生发层较厚,而后者囊泡内原头节很少或无,仅能见到不完整的生发层。经观察分析,主要是因宿主的适宜与不适宜所致。从组织病理学又一次证实,在宁夏地区鼠类、人体的多房棘球蚴病的虫原是同种的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期引起的。这给进一步研究多房棘球蚴的诊断、治疗和免疫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1987年03期 36-3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鼠疫杆菌发酵糊精的能力在生态分型中的意义

    李守全

    <正> 糊精发酵试验是鼠疫菌菌种生化鉴定的常规项目之一。一般报道为部分菌株发酵糊精,也有部分菌株不发酵或不完全发酵糊精。 我们对甘肃省鼠疫疫源主要贮存宿主喜马拉雅旱獭及其体外寄生虫体内分离的302株鼠疫菌(其中肃南县66株,肃北县217株,阿克塞县19株)所做的系统鉴定结果表明(见表1),肃北和阿克塞的菌株全部发酵糊精,而肃南的菌株不发酵糊精。

    1987年03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鼠疫菌凹孔玻片显微培养及线状体与球状体形成的意义

    赵飞,徐菲莉,海啸

    本文记述了使用普通培养基,在凹孔玻片显微培养过程中鼠疫耶氏菌的形态变化及形成线状体与球状体的现象,并讨论了它的意义。 培养3~5小时后,菌体细胞普遍比初接种时长1~2倍,少数菌体细胞自发增大成线状体。培养8~10小时后,线状体多半分裂成正常的菌体细胞,少数膨大而形成球状体。如果重新接种于新鲜培养基,球状体也能发育成正常的鼠疫耶氏菌细胞。 在鼠疫耶氏菌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这种形态转化现象是常见的,使用11株菌,在约一百次的显微培养中均有发生。根据线状体与球状体的形态、细胞壁染色与噬菌体显微裂解试验,它们符合不稳定的L—型菌的特点。我们认为,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体内自发产生鼠疫菌之线状体与球状体不无可能,这种形态转化可能就是鼠疫耶氏菌长期在宿主动物间保存的原因。

    1987年03期 40-44+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固相补体结合试验诊断家畜布鲁氏菌病的试验报告

    张广英,杨永福,李宪栓

    本报告指出虽然液相补体结合试验诊断家畜布病的特异性较强,灵敏度较高,但其操作不如固相补体结合试验简便,而且耗材料量大,不利于在基层兽医部门直接应用。因此,在保持液相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基础上,作者建立了固相补体结合试验诊断家畜布病的操作程序和判定标准。用固相和液相补体结合试验检测牛羊血清519份,其阳性检出率固相为2.3~71.4%,液相为2.3~65.3%,无显著差异(P>0.05)。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一致率为88.6~100%,亦显示较高水平。

    1987年03期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短小棒状杆菌对布鲁氏菌组分苗免疫影响的初步试验观察

    徐震舟,冯娜娜,黄星

    本文报告了短小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arvum)对布鲁氏菌组分苗免疫影响的初步试验研究,在本次试验中,布鲁氏菌组分苗A、E组分和短小棒状杆菌苗联合注射时未引起明显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作用。组分苗A保护力为75%,A组分与棒状杆菌联合注射的保护力为88.9%;组分苗E保护力为90%,E组分与棒状杆菌苗联合注射保护力为100%,它们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1987年03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喜马拉雅旱獭饲养繁殖的观察

    董桂琴,孟丽华

    喜马拉雅旱獭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野生啮齿动物之一。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通过人工室内饲养,可以生长良好。年满三周岁以上的旱獭还能繁衍后代。

    1987年03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的实验养殖

    徐宝娟,迟艳玲,许顺,费荣中

    我们自1982年4月至1985年8月在实验室内对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sungaris Jordan,1929)的养殖技术进行了系统探索。采用成幼混养和成幼分养两种方法进行养殖,共连续传代46代。养殖一代约需24天,即卵期2~3天,幼虫期6~8天,茧蛹期8~14天。同时探索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养殖方法。传代养殖和规范养殖质量测定结果分别是: 1.繁殖力:0.77±0.14只蚤/ ♀·天;1.16±0.20只蚤/ ♀·天。 2.未吸血成蚤寿命:14.3±1.0天;13.1±1.8天。 3.新羽化成蚤体重:♀为0.422±0.03mg;0.46±0.04mg,♂为0.328±0.03mg,0.35±0.03mg。 各代之间数据波动均不大,表明养殖质量稳定,技术可靠实用,在周密计划饲养下可提供规格化的实验蚤源。在国内建立了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的第一个规范化的实验种群。

    1987年03期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FI抗原在鼠疫菌鉴定中的初步应用

    杨林,林纪春,徐秉臣

    <正> 检测FI抗原是鼠疫菌株毒力检测的重要内容,在疫源地和流行病学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意义,检测FI抗原的常规方法是抗鼠疫血清琼脂平板法。过去虽曾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进行过鼠疫菌FI抗原含量差异的研究,但不能达到数字显示的标准。我们试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鼠疫菌FI抗原,获得良好结果,现简报如下。

    1987年03期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额济纳旗—肃北北部边境地区蚤类调查简报

    丁学良,姚呈祥,秦凤栖

    <正> 1979年4~9月和1980年5~8月,我们在额济纳旗和肃北边境地区结合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调查,采集了大批蚤类标本,现分类列表于后(见第67~68页),供同道参考。 该地地处我国西北边境,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属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调查地段东起额济纳旗的雅干,西至肃北的伊哈托里,长约600公里,南北从边境内伸50公里,即东经96°~103°,北纬41°50′~42°45′。调查地区海拔在居延海以东为1000米右,左

    1987年03期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一只牧犬体内分离出牛种布鲁氏菌

    李国华,卿燕,邰新平,牛新铃,马金翠,木合塔尔

    <正> 牛种布鲁氏菌的自然宿主是牛,从人体和羊体中分离出牛种布鲁氏菌曾有报道。但从狗体内分离出牛种布鲁氏菌的报道却是罕见的。 本文报告,于1987年3月从牧犬中分离出工株牛种布鲁氏菌3生物型菌株。该菌株分离自新疆阿勒泰地区,菌株编号87—11。当时该地正进行犬种布鲁氏菌的血清学调查,在一牧场的种畜队发现一只土种狗的血清对S型布鲁氏菌凝集滴度为1:200,对R型

    1987年03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135例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的心电图变化

    邢万富

    <正> 目前关于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报道较少。为了进一步了解布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变化以及心电图在布病诊断中的意义,我们根据1974~1980年所积累的新疆地区的资料,对慢性布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作了分析比较。

    1987年03期 7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家用煤炉除氟减污器效果测试报告

    梁兢波,李道旺,胡运森

    <正> 为有效地防止燃煤排氟对室内空气及存放食物的污染,切断大量氟素进入机体的途径,以达到预防氟中毒的目的,我们设计生产了家用煤炉除氟减污器(下称除氟器,见图1)。为确证该装置的除氟效果,从空气氟浓度、存放食物被污染程度及除氟吸收(附)剂含氟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测试。

    1987年03期 71-7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包头地区工业氟对食品的污染

    罗登禹

    <正> 包头是一个以冶金和机械为主的新兴城市,排氟企业较多。据统计,1978年全市向大气排氟量为3570吨,废水600吨。因此,通过大气或个别农户的废水灌溉,造成近郊粮食、蔬菜或饲草的氟污染,引起人、畜和农林的危害。

    1987年03期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疆吐鲁番煤窑沟黑热病动物宿主的调查

    许永湘,贾家祥,管立人,左新平,王革

    <正> 煤窑沟位于吐鲁番县北郊距城约50公里的天山南坡,海拔900~1100米。1968年以来每年都有黑热病发生,1983年在该地首次证实副蛉亚属的亚历山大白蛉为黑热病的传播媒介。由于黑热病患者都在白蛉季节后发生,而在白蛉季节内又能在荒野里查见自然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亚历山大白蛉,由此推断当地人感染黑热病很可能来源于荒野的动物界。为了查明当地黑热病的动物宿主,我们于1985~1986年在煤窑沟对野生动物及家犬进行了检查。

    1987年03期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流行的近况

    范永勤

    <正> 蓝氏贾第鞭毛虫是人类肠道寄生虫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重要的致病性原虫病之一,它是由蓝氏贾第鞭毛虫(以下简称贾第虫,贾第虫病)寄生于小肠所致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症状有腹泻、吸收障碍和体重减轻,并成为旅行者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广泛流行,对人民健康危害大,1986年8月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寄生虫学会议上,已将贾第虫病列为今后斗争重点的寄生虫病之一。本文就流行的近况作一概述。

    1987年03期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的科学总结——评贵阳医学院主编的《地方性氟中毒》

    王国荃,胡宇

    <正> 贵阳医学院主编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地方性氟中毒》,是一本系统而又全面地论述地方性氟中毒的专著,体现了我国在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编者力求反映国内外氟与健康及地方性氟中毒研究的新水平,在以下诸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深刻的见解。

    1987年03期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