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葆珍
昌潍氟中毒重病区,是由于土壤中含氟量高,污染居民饮用水与粮食,因而发生地方性氟中毒病。由于降水冲刷,氟区多位于河水下游平原低洼地带。
1987年04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以珍,蒋建祥,白翠贤,王鈵,王浩文,李永清,何永存
本文报告了甘肃省泾川地区的37例克山病患者 (潜在型30例,慢型7例)和33例健康对照者HLA-A,B位点30种抗原特异性测定的结果,未发现与克山病有关联的HLA抗原。
1987年04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屈正义,张向东
本文报吿了徽县大骨节病区内外环境的硒含量调查,结果表明,外环境硒含量无论病区还是非病区均处于低硒状态,这与一般文献报道有所不同;病区病儿发硒含量明显低于非病区和病区健康儿童,服硒前后发硒含量差异显著(p<0.05),说明低硒可能与大骨节病有关;本项研究为应用硒防治大骨节病、评价防治效果和探讨病因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7年04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甄根伏,孙庆
1980年9月至1981年8月,在内蒙古巴盟西部荒漠地区,对大沙鼠寄生蚤的种属组成和某些生态习性进行了系统地调查研究。在调查区内从大沙鼠体及其洞干和巢中,搜集各种蚤类11种,计11755只,其中簇鬃客蚤是大沙鼠的主要寄生蚤,占全部检出蚤的84.51%。大沙鼠和其他啮齿动物间蚤类的交换也比较普遍。4~10月份是大沙鼠体蚤和洞干蚤的高峰季节,此期间染蚤率接近100%。簇鬃客蚤跳跃力较强,雌蚤平均跳远8.43cm,最远达16cm,平均跳高6.34cm,最高达11 cm。无论跳远和跳高,两性均无显著差异。在温暖季节,大沙鼠洞口和周围地面均有大量的游离蚤出现。
1987年04期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贵真,黄贵萍,孙庆
<正> 著者在1965~1981年期间先后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的乌后旗、乌中旗等地的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和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体上获得怪蚤属(Paradoxo psyllus Miyajima et Koidzumi,1909)蚤多次。经鉴定其中有一新种,依其主要宿主命名为大沙鼠怪蚤Paradoxopsyllus rhombomysus,新种。
1987年04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于心,曹汉礼,黄功敏
<正> 著者在1978年和1983年先后从新疆吐鲁番大河沿河上游天山山麓和巴里坤县三塘湖、察哈泉的半荒漠地区的郑氏沙鼠(Meriones chengi)、柽柳沙鼠(M.tamariscinus)和子午沙鼠(M.meridianus)体上采获怪蚤属(Paradoxopsyllus Miyajima et Koidzumi,1909)蚤数只,经鉴定是一新种,依其可动突前缘角突较低命名为低突怪蚤Paradoxopsyllus inferioprocerus,新种。
1987年04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于心
<正> 作者自新疆阿勒泰城镇周围山地灰仓鼠体上采获突3只杆突蚤,经鉴定是一新种。为了纪念柳支英教授在我国蚤类学研究领域中的突出贡献和对作者在新疆蚤类研究工作中始终给予的诚挚热情的指导、帮助和关怀,故将新种命名为柳氏杆突蚤,兹记述如下。
1987年04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鸿德,荣湘江,杨成忠,吴杰
<正> 在1975年,我们查明新疆哈密三道岭煤矿地区为水源高氟型的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水氟浓度为0.5~17.6mg/L,儿童斑釉率为63.4%,疑似氟骨症成人的X线检出率为97.03%。1985年5~8月,我们对该病区人群的有关项目和外环境作了补查,并复查了改水防治本病的效果。
1987年04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柴君杰,常青,毛一丁,李雄,叶尔江
本文报告应用ELISA法测定包虫病人的血清总IgE水平和特异性抗包虫IgE的初步研究结果。118名正常人血清IgE水平的几何均值为639.41±1.81iu/ml;48例包虫病人为836.52±2.68iu/ml,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48例包虫病人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为83.33%。在9例IgG-ELISA阴性病人中,有6例IgE-ELISA阳性。病人血清IgE水平的上升与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强度之间呈正相关。提示包虫病人IgE水平的升高主要是由于特异性IgE抗体的增加。建议将特异性IgE的检测作为包虫病常规血清学检查内容之一,以提高检出率。
1987年04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杨元清,杨惠中,柴君杰,焦伟
细粒棘球蚴囊的内外囊连结紧密,外囊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其内的新生血管以肝侧较多,而在寄生虫侧未发现任何管样结构;外囊含有DNA、RNA、蛋白质结合的α-氨基、酪氨酸、色氨酸及组氨酸、碱性蛋白质、酚类物质、网状和胶原纤维等成分;内囊除上述生化物质外,还示有钙质小体及酸性粘多糖。
1987年04期 36-3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冯崇慧,白旭华,王冬莉,钟克菲,顾媛,刘宏斌
本文报告了用新疆出血热病毒免疫BALB/c鼠脾脏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后建立了6株分泌抗XHF病毒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经传代一年余,分泌抗体的稳定性良好,细胞培养液中抗体滴度可达10~(-3);胶水中滴度达10~(-5)~10~(-6)以上。这6株McAb已成功地用于ELISA、IFA和RPHA。在初步研究中观察到分泌IgM免疫球蛋白的14B_7株McAb致敏醛化血球测定病毒抗原性的灵敏度最高;而8E_(12)和13C_6用于间接免疫荧光时其荧光滴度和亮度最好。表明了同一株McAb在不同的血清学试验中所表现出的亲和性及结合力不完全一致。
1987年04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宝山,左新平,柴君杰
利用丙酮提取的排泄因子抗原与前鞭毛体免疫家兔血清以双向免疫扩散法对一株从新疆喀什地区黑热病人分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一株自陕北病犬中分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一株由新疆荒漠地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消化道中分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和一株沙鼠利什曼原虫进行抗原分析的结果表明,这四株利什曼原虫的排泄因子抗原具有两种不同的抗原成分——P和G。其中喀什绿洲地区黑热病与陕北犬株利什曼原虫均具有P成分,荒漠型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原虫具有P和G两种成分。本文讨论了这一初步分型结果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意义。
1987年04期 44-4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阎闯,赵琦,公允
从我国内蒙古、河北和宁夏长爪沙土鼠鼠疫疫源地分离的鼠疫菌株,在含色氨酸各前体产物的限定培基上生长良好,而从新疆精河和乌苏长尾黄鼠鼠疫疫源地分离的菌株,在相同的限定培基上则不生长。根据Trp~-鼠疫菌株利用色氨酸各前体产物的差别,可将分离自我国不同疫源地的色氨酸依赖型鼠疫菌株区别开。 从我国新疆和田昆仑山山地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和洛浦的鼠疫患者、云南家鼠疫源地及内蒙古布氏田鼠疫源地分离的不同营养依赖型Glu~-菌株对谷氨酸前体产物的利用亦有差别。
1987年04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飞,徐菲莉,海啸
观测了在氯仿的作用下鼠疫噬菌体效价的变化。结果表明,粗制与提纯鼠疫噬菌体悬液在氯仿的作用下,平板接种效率分别是:1小时为27.2%与46.5%,2小时为17.0%与39.2%,4小时为5.9%与28.1%,8小时为2.2%与12.1%。平板接种效率与氯仿作用时间的关系符合指数函数。
1987年04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谢奉璋,李新兰
在天山山地灰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中,从病的灰旱獭体内分离出抗鼠疫噬菌体株。该菌株形态呈多形性,菌落不典型,对动物的毒力弱并失去抗源性;但经传代或冷冻干燥保存一段时间后,逐渐失去对鼠疫噬菌体的抗性,与此同时菌落形态转为R型,具有抗原性,对动物的毒力也随之增强。
1987年04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吴继尧,孙岩,张晨,刘新莉,顾玉兰,朱祖兴,秦传芳,刘文杰,南瑛
用小鼠做慢性氟中毒实验,通过12周染毒,经尿氟、牙氟、骨氟测定和斑釉齿、骨X线摄片及骨病理检查造型成功。并用改水和蛇纹石做驱氟治疗,结果表明单一改水即可产生显著的效果。未见到蛇纹石的特殊驱氟作用。
1987年04期 59-63+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何天育,王锋锐,谢马别克,王荫谷,克里木,王文生,买斯木江,吕建杰,刘臻生
以恢智片等药物和智力训练相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地方性克汀病患者21例,九个月后脑电图正常由治疗前的3例增加到9例,轻度异常由6例减到1例,中等异常由3例减到1例。脑电图有进步者14例。治疗前脑电龄平均7.6岁,比实际年龄落后平均8.4岁。脑电龄落后与年龄呈正相关(r=0.874,n=21,p<0.01)。治疗后脑电龄增加平均2.4岁(n=21,t=8.5,p<0.01)。脑电龄增长与智商增长呈正相关(r=0.685,n=17,p<0.01),与智龄增长相平行,而与年龄和治疗前智商无关。治疗后脑电龄与年龄呈正相关(r=0.764,n=21,p<0.01),而与治疗后智商呈负相关(r=-0.512,n=17,p<0.05)。θ指数平均由治疗前的24%降到治疗后的14%(n=21,t=6.3,p<0.01),α波波幅电压平均由39μV增加到49μV(n=21,t=5.7,p<0.01),α波波率平均由9.7次/秒增加到10.7次/秒(n=19,t=7.2,p<0.01)。
1987年04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志远,黄毓邦,金根源
本文报告了101例慢性布病患者的肝功测定结果,肝功异常者占48.5%。肝功异常与皮内变态反应强度有关,即随着皮试红肿面积的增大,其肝功异常者增多。19例肝功异常病人经菌苗治疗后有7例(36.8%)恢复正常。
1987年04期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春荣,沈展卿
<正> C-反应性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炎症或组织损伤时升高这一特性已为很多学者的研究所证实。目前检测CRP已成为临床检验各种疾病及其转归的不可缺少的指标。随着研究的深入,测定方法的改进,发现在许多疾病中包括某些寄生虫病时,其血清CRP也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为了了解包虫病患者血清中CRP的水平,我们对61例包虫病患者,其中肺包虫18例、肝包
1987年04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书宝,李全增
<正> 1984年用鼠疫毒菌感染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检测FI抗体的同时,对同一批感染的黄鼠于感染后20天(9月6日)和冬眠前(9月23日)的抗体水平下降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一、实验用黄鼠:捕自吉林西北草原,隔离灭蚤趾甲采血测定FI抗体阴性;鼠疫毒菌50049号系1960年6月13日时值吉林西北草原黄鼠鼠疫流行末期分离。取鼠疫毒菌赫
1987年04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曹宗鸣
<正> 阿拉善黄鼠(Citellus alaschanicus,以下简称黄鼠)是辽坡地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贮存宿主,其寄生蚤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mongolicus)、阿巴盖新蚤(Neopsylla abagaitui),是该疫源地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为进一步了解阿拉善黄鼠寄生蚤在动物流行病学中的作用,
1987年04期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易奇珍,左婉顺,赖家凯,周国基,林琼华,刘琪,高东升,韦庆昌
<正> 目前对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多以平板和试管凝集试验(SAT)为主,据我所陶志琪(1978)等报道有22.99%的非特异性,因此,我们辅以补体结合试验(CFT)并作病原分离,对猪的血清抗体与细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1987年04期 7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喻家田
<正> 地甲病人监测卡片质量的考评,一般按判定标准分类,再用构成比计算与差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使用这种计算方法所得结论不够清晰。笔者于1985年试用王广仪的交叉积差法对古城地甲病人监测卡片质量进行了考评,效果满意,考评结果如下。
1987年04期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奉璋,李新兰
<正> 我所自1959年以来,在鼠疫疫源调查工作中,曾多次从啮齿动物(灰旱獭、黄兔尾鼠、红尾沙鼠、赤颊黄鼠、长尾黄鼠、灰仓鼠)及食肉动物(獾、沙狐)分离出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新疆玛纳斯县卫生防疫站还从灰旱獭体的草原硬蜱和谢氏山蚤分离出红斑丹毒丝菌,可见类丹毒病在新疆境内的野生动物间有着较为广泛的流行和传播。
1987年04期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永禄
<正>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是鼠疫的疫源动物,又是危害草原牧场的重要害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典型草原,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有少量零星分布。在国外分布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克鲁伦河流域和苏联外贝加尔地区。
1987年04期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