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BULLETIN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A)

  • 地方性甲状腺肿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改变

    何惠玲,牛恕淼

    本文采用生化方法测定地方性甲状腺肿组织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活性,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原位观察TPO的改变。结果发现:地甲肿组织TPO活性变化范围很大,胶质结节TPO活性减低,而胶质结节伴增生及实质结节TPO活性明显增高。增生的甲状腺滤泡细胞(如乳头状增生),小滤泡及胎儿型滤泡多为TPO阳性或强阳性,而复旧扁平的滤泡细胞多为TPO阴性。地甲肿组织TPO活性的极不均一性主要受TSH水平的影响。把地甲肿组织结节性变化主要分为胶质结节和实质结节,比较好地反映了地甲肿组织功能状态。

    1988年01期 1-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6 ]
  • 新疆南部莎车县缺碘病区7~14岁学龄儿童智力水平的调查

    王锋锐,沙尼亚,林法福,姜新民,林津,王生玲,李生团

    <正> 1966年Fierro-Binitez首次将智力测验的方法用于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结果证明胚胎早期缺碘是影响儿童智力的主要因素。继之王栋等许多国内外学者先后在不同的地区都有类似的报道。证明在缺碘病区所谓“正常”儿童中存在有为数很多的智力缺陷病人。1985年我国在山西忻州召开的“地方性亚临床型克汀病学术讨论会”上正式将这些智力缺陷病人命名为“亚临床型克汀病”(亚克汀)患者。

    1988年01期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5 ]
  • 实验性慢性氟中毒兔病理演变过程及其机理探讨

    许保全,安秀林,苏文荣,苏锁科,李永壮,李金卯,张自治,呼亚伟,张津旗,李丽苹

    80只纯系大耳白幼兔随机分为三组,一组做对照,其余两组分别用10mg/Kg/日和20mg/Kg/日氟化钠喂养。各组动物分别在实验饲养30、90、150、210和250天时以气栓处死进行检查。结果表明:血清F~-的浓度与供氟的量及摄氟时间成正比,血清Ca、P和ALP的水平在不同实验期加氟各组与对照组之间无区别意义(P>0.05)。实验90天后加氟各组动物发生氟斑牙和X线诊断的氟骨症。病理学观察表明,氟中毒动物不仅能引起关节软骨的营养不良性退变,也引起软骨成骨和膜内成骨两个过程的障碍,导致骨质疏松,形态学改变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所引起的纤维性囊性骨炎的形态学表现很相似。慢性氟中毒后,肝脏发生肝细胞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肾脏发生肾小管颗粒变性、坏死、病理性钙化和肾小球萎缩。

    1988年01期 6-11+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1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2 ]
  • 一例曼氏迭宫裂头蚴病报告

    邢新国

    <正> 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t)主要寄生在猫、犬和狐狸等食肉动物的小肠,人仅偶受感染。1986年9月16日安化县人民医院做了一例“皮肤乳头状瘤”切除术,在鸭蛋大的包块中取出一条18cm长的虫子,经作者鉴定为曼氏裂头绦虫幼虫。 病例:邓××,男,29岁,农民,住安化县岳溪乡岳溪村。因左大腿长一包块4年余,于1986年9月15日前来县人民医院就诊。患者称从1981年起,自左侧臀部开始,到大腿内侧先后出现过6个(处)约蚕豆至

    1988年01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包虫病人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初步研究

    柴君杰,李雄,叶尔江,焦伟,石劲草

    用包虫病人血清与亲和层析纯化的包虫病抗原制成人工免疫复合物,证实了可溶性免疫复合物主要为抗原轻度过剩的复合物成分。提示其具有致病的作用。用PEG沉淀法检测49例包虫病人血清免疫复合物的阳性率为22.45%。用Pernice法检测特异性免疫复合物的阳性率仅为8.16%。PEG沉淀物经8M尿素解离后,包虫抗原的检出率为20.4%。36例肝包虫病人pEG沉淀法阳性者10例(27.77%)尿素解离物中检出抗原者9例(25%)。8例肝包虫病人用pEG沉淀法未检出阳性,而解离物中检出抗原者1例(12.5%)。经IHA和间接ELISA法未检出血清抗体的包虫病人中,在pEG沉淀的解离物中检出抗原者各为18.18%(4/22)和10%(1/10)认为在血清pEG沉淀的解离物中检测包虫抗原是测定特异性免疫复合物的较好方法。

    1988年01期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6 ]
  • 酶标记抗原对流免疫电泳试验诊断多房棘球蚴病的研究

    张京元,孙忠贵,李明,刘家祥

    本文以酶标记PVP和PEG浓缩人棘球蚴液抗原对47例多房棘蝴病和3例单房棘球蚴病患者、84例其它寄生虫病和其它疾病患者,以及74例健康人血清进行了酶标记抗原对流免疫电泳试验(E-CIEP),并与未标记粗制与PVP和PEG浓缩人棘球蚴液抗原CIEP作了对比。试验表明:E-CIEP敏感性96%,显著高于CIEP(26%和28%),特异性100%,经统计学处理t值各为10.3和9.82,P<0.01。值得推广应用。国产辣根过氧化物酶和进口酶标记的抗原试验敏感性完全相同。用PVP和PEG浓缩的抗原试验结果一致。E-CIEP和PPA-ELISA敏感性相当,各为96%和100%,但E-CIEP无假阳性而PPA-ELISA有3.16%假阳性。试验证明:用4%戊二醛一步法标记抗原,电泳1小时,凝胶片改用蒸馏水漂洗30分钟,烘干后染色的方法有实用价值。

    1988年01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0 ]
  • 被猫抓伤致狂犬病一例

    顾星和,叶先泰

    <正> 被猫抓伤致狂犬病较为罕见,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患者,黄××,女,63岁,农民,系四川省德阳县杨家公社万丰大队2队社员。于1982年5月15日被猫抓破双手,出血不多,伤口未进行处理,稍红肿,后自痊愈,未接种人用狂犬疫苗。杨家公社系狂犬病流行区,此猫于4月初被当地狂犬咬伤。 抓伤后于7月16日起发病,自觉发热、头痛、头晕,精神不振,肢体麻木,多涎,心慌,偶尔抽搐,拟诊为“重感冒”。于7月19日收入德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治疗。入院后病情

    1988年01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4 ]
  • 用单扩溶血试验检测包虫病人抗体

    魏明远,柴君杰,茹孜古丽,李雄,叶尔江

    首次应用单扩溶血试验(SRH)检测包虫病人抗体,试验最适条件为:使用纯化人包虫抗原20μg/ml浓度致敏红细胞60分钟,加1:5补体,放37℃温育8小时,溶血圈直径≥5mm判定为阳性。各种来源血清标本试验结果:26例经手术及临床证实的包虫病人中抗体检出率达84.62%,各种其他病人,正常人合计假阳性率为8.11%。阳性包虫病人中,不同寄生部位在敏感性上没有显著差异。试验表明,SRH操作简便,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优点。SRH能否作为包虫手术后判定预后的一个手段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1988年01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4 ]
  • 抗包虫药物的实验研究——Ⅲ.甲苯达唑和阿苯达唑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作用

    尤纪青,肖树华,郭惠芳,焦佩英,柴君杰,焦伟,常青,张文林

    在20%小牛血清-RPMI 1640中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经甲苯达唑或阿苯达唑20μg/ml作用3~5d后,其死亡率分别为42.4~64.2%和40.6%。用囊液培养原头节时,两种药物的效果更差。甲苯达唑或阿苯达唑与低浓度的吡喹酮合并应用时,原头节的死亡率较两药单用的明显增加。小鼠1次口服甲苯达唑或阿苯达唑1g/Kg后4h,其血清具有较强的抗原头节作用。

    1988年01期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4 ]
  • 从谢氏山蚤及草原硬蜱分离出红斑丹毒丝菌的报告

    戚安顺,李培勇,余志虎

    <正> 1984年,我们从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体的寄生物谢氏山蚤(O.silan-tiewi)和草原硬蜱(I.crenulatus)各分离出红斑丹毒丝菌1株。此外,还从枪击的灰旱獭分离出2株红斑丹毒丝菌。新疆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在自治区境内曾多次从啮齿动物和食肉动物体内分离出红斑丹毒丝菌,但尚未见从蚤、蜱分离出红斑丹毒丝菌的报道。从谢氏山蚤和草原硬蜱分离出红斑丹毒丝菌,对进一步说明这两种媒介昆虫在传播类丹毒病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被试菌株:分离自新疆玛纳斯县南山二

    1988年01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5 ]
  • 人体细粒棘球蚴母囊、子囊及育囊的扫描电镜观察

    陈刚,钱中希,程秉铨,刘辉宗,王建梅

    母囊生发层表面形成许多带状突起,遍布微孔,散在分布有较多球形或类球形囊泡及微凹,有少量细丝样物覆盖;角质层结构则较均一规则。子囊内表面见许多纵行或横行细丝覆盖,间有长带状质膜隆起及大量球形或类球形囊泡附着;外表面可见三种不同的形态:(1)较光滑,散在分布细长条状隆起;(2)呈细带状突起,较规则而不平滑;(3)尚平滑,有较多结节状微突。育囊内表面结构与母囊生发层表面相似,仅突起的宽度和高度小于母囊,未见囊泡等;而其外表面微细结构与母囊和子囊有所不同;另可见个别原头节在育囊内呈外突生长。

    1988年01期 34-36+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6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8 ]
  • 泡球蚴病动物模型的研究

    王静珍,孙厚英

    将采自沙鼠体内的泡球蚴原头节,以1800个腹腔注入昆明种小鼠。依据感染率、血清抗体滴度、囊肿平均重量、囊蚴体积及囊蚴分布为指标,建立了泡球蚴病的小鼠动物模型。实验结果证明感染率为100%、囊蚴平均重量147.9mg/g体重、囊蚴平均体积11.4cm~3,感染鼠的血清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用沙鼠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一次腹腔接种,可引起小鼠继发性包虫感染的生物学和免疫学改变。从泡球蚴病小鼠接种到小鼠,感染率为84.6%,证明这是一种较好的进行药物筛选的动物模型。

    1988年01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90 ]
  • 几种长尾黄鼠蚤在饥饿状态下的保菌实验

    钱存宁,张晓雪

    <正> 许多学者都曾述及,废弃的鼠、獭洞穴内的“疫蚤”可以起到保存鼠疫菌的作用,在疫源地的维持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我们所做蚤保菌越冬试验表明,鼠疫菌可以寄生于方形黄鼠蚤阿尔泰亚种等蚤种越过长尾黄鼠的冬眠期,从而证实跳蚤可以起到一定的贮存宿主作用。那么,在漫长的非冬眠期中,在废弃鼠洞存活的感染蚤亦即在长期不给感染的跳蚤供血的情况下,他们的命运如何呢?为此,我们按传统的方法将吸血感染的

    1988年01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7 ]
  • 福建崇安卫氏并殖吸虫的形态和染色体及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林建银,曾国琦,王静

    本文报道福建崇安地区的卫氏并殖吸虫形态、同工酶和染色体观察和分析的结果。1。根据囊蚴、成虫和虫卵的大小和形态,该地区的卫氏并殖吸虫有大小两种品系,但以小品系为主;2.根据染色体检查结果表明,小品系卫氏并殖吸虫的染色体仅有二倍体型(2n=22)。大品系中不仅有二倍体型而且还有三倍体型(3n=33),除受精囊外,其成虫的大小和形态无差别(P>0.05)。然而,大小两种品系中的二倍体型的成虫虽均有充满精子的受精囊,但其大小有明显差别(P<0.01);3.大品系成虫的MDH酶同工酶检测结果显示有2条酶带、3条酶带和4条酶带三种酶谱。

    1988年01期 41-46+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2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1 ]
  • 宽新蚤的鼠疫流行病学意义

    钱存宁,张晓雪

    <正> 宽新蚤(Neopsylla mana Wagn)是长黄尾鼠(Citellus undulatus)的寄生蚤种之一,我们的调查表明占其体蚤总数的5.7%,而在其巢蚤中则高达39%。曾从该蚤分离到一株强毒鼠疫菌。显然,以实验手段检查该蚤对鼠疫菌的媒介作用,评价它的鼠疫流行病学意义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于1984~1985年对该蚤种进行了鼠疫菌感染率调查、菌栓形成观察及感染蚤叮咬实验。 将采自精河县南山长尾黄鼠体的寄生蚤——宽新蚤,按饲养方形黄鼠蚤阿尔泰亚种的方法,对其温湿度稍作改变,即温度改

    1988年01期 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5 ]
  • 以放射免疫沉淀试验方法对四川省康藏高原8县鼠疫监测报告

    刘选德,蒋和柱,周全彦,刘成谦,汪立茂,薛梅

    为进一步分析四川省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1984~1986年对该省西北部8个县的犬和喜马拉雅旱獭血清6226份应用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进行了鼠疫血清学检查,查出阳性39份,结合既往流行史和动物、昆虫等资料,初步认为石渠、色达县境内旱獭种群中存在鼠疫,在德格、甘孜、炉霍、若尔盖、阿坝的旱獭中可能也有存在。对壤塘的监测结果虽然全为阴性,但考虑监测样品少和该地有疑似鼠疫病史,故有待继续监测。

    1988年01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2 ]
  • 似升额蚤的生物学及生态学调查

    黄功敏,盛广吉

    似升额蚤指名亚种(Frontopsylla elatoides elatoides)是长尾黄鼠的主要寄生蚤之一,且为鼠疫疫源地内的自然感染蚤。本文报道新疆乌苏县天山山地中该蚤的一些生物学(生活周期和卵巢发育状况)和生态学(季节消长、龄期构成及吸血率等)资料,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以利进一步研究该蚤的流行病学意义。

    1988年01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9 ]
  • 甘肃省定西地区生态环境中硒与大骨节病关系的调查研究

    王琳,杨泳元,杜宝珍

    调查结果表明,甘肃省定西地区的大骨节病区处于低硒环境,尤以南部山区的硒水平最低。重病区的大骨节病患病率为41.50%(560/1340)轻病区的患病率为9.65%(130/1346)。该地区生态环境中水、土、粮和人头发中的硒含量有重病区<轻病区<病区非病点<非病区的规律,显示出定西地区大骨节病与外环境硒状态的关系。

    1988年01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7 ]
  • 新疆沙湾县人群包虫病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王履新,李永祥,赵影虹,陈延恭,唐培春

    1986年8月对新疆沙湾县农业区、农牧区和牧区的3144人用皮内试验(ID)和间接血凝试验(IHA)两种方法进行了人群包虫病血清流行病学初筛,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两法进行复查。农业区1069人,感染率7.48%;农牧区1064人,感染率5.26%;牧区1011人,感染率5.34%。在三区中汉族感染率分别是6.34%、4.78%、7.49%;哈萨克族感染率分别是8.62%、6.21%、4.55%;而维吾尔族只在农业区的14%。总感染率是6.04%。本文提示农民中感染率较高,尤其是儿童和学生中感染率最高。

    1988年01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1 ]
  • 用丝列霉素-C诱导法检测鼠疫菌的溶源性

    任静,杨子平,费来玺,李蕾

    <正> 鼠疫菌有否溶源性尚无定论。我们曾于1985年利用紫外线照射诱导法对保存的242株鼠疫菌进行了溶源性筛选试验。现用Mitomycin-C液体诱导法对126株鼠疫菌进行了溶源性的进一步检测。 一、材料与方法 鼠疫菌株:系新疆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保存的不同生态型强毒菌株和弱毒株(EV巴、Otten、MⅡ40、A1122、175)计126株。 对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No.120,No.417和No.369,其中No.120和No.417为溶源性菌株,No.369为非溶源性菌株作为指示菌。

    1988年01期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7 ]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各族居民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普雄明,张日新

    本文报告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56706名各族居民包虫病自然感染率及患病率的基本情况。其中ID阳性率平均25.19%。平均患病率1.78%。ID阳性率及患病率随不同年龄、职业、民族和居住环境有显著差异,反映了该师包虫病流行的一般规律。并就流行因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讨论。

    1988年01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0 ]
  • 新疆北部白蛉区系

    熊光华,金长发,柴君杰,左新平

    本文报告新疆北部白蛉区系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包括白蛉种类概况、垂直分布特点、白蛉分布与地理景观的关系。还着重阐述了大砂鼠洞穴白蛉种类组成及其与苏联中亚大砂鼠洞穴白蛉组成的分析比较,指出两地白蛉区系成分颇有不同,从而在传播疾病上各有差异。对主要7种白蛉生物学性状及其传病意义作了分析和讨论。

    1988年01期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5 ]
  • 新疆疏附县帕合太克里乡疟疾流行病学调查

    李宝山,白勇,童苏祥,董强,依马木,李建设,多鲁空,阿迪开

    本文报道了1986年疏附县帕合太克里乡疟疾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其血检率(ABER)为3.42%,血片阳性率(SPR)37.8%,带虫发病率(API)12.91‰。,脾肿率1.33%,AES为2.125,稳定性指数为0.43,表明该地是以间日疟为主的非稳定性低疟区。本次暴发可能为外地传染源输入而诱起。长潜伏期间日疟病例占58.65%。发病呈双峰型,人群普遍易感,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呈点状分布。于5月和8月份用IFA试验测定人群抗体水平分别为20.6%和23.6 %,GMRT为56.8和61.3,与发病情况相一致。萨氏按蚊为优势种占99.73%,季节消长有两个高峰,成虫分别在7月中旬和8月中旬,幼虫为7月上旬和8月上旬,活动季节为5个月,午夜(4~5点)前活动频繁,天亮前又有明显回升。该蚊为人畜血兼吸的近家栖蚊种。媒介能量为0.13~7.05。

    1988年01期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3 ]
  • 灭鼠新药“溴杀灵”灭效试验

    詹绍琛,吴良德,叶致余

    本报告报道了新型灭鼠剂溴杀灵的灭鼠试验效果,包括LD_(50)测定,适口性试验,死亡时间观察,现场试验及安全性试验。这是一种亚急性灭鼠剂,灭鼠效果较好。

    1988年01期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5 ]
  • 肝包虫病的诊断

    徐明谦

    <正> 包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在人体所致的寄生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人、兽共患的地方病,流行于世界各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在我国西北、西南各省区流行甚广,严重危害农牧民的健康和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本院自1953年到1985年共经手术治疗包虫病1100例,其中肝包虫病796例,现将诊断的经验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796例中在肝脏寄生的包虫1193个,多脏器多发129例中累及230个脏器,其中肝与

    1988年01期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