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BULLETIN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A)

  • 一起因剥食自毙狍引起人间鼠疫的流行病学调查

    谢杏初,盛广吉,谢奉璋,李国安,许泽兰,张永宏,吕友庆

    1987年6月8~15日新疆玛纳斯县清水河乡发生一次人间鼠疫流行,首发病例患腺鼠疫,续发鼠疫败血症。与首发病例直接接触者共63人,1人发病,患原发性肺鼠疫。两例病人均死亡。临床诊断、尸体解剖,病理所见和病理诊断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相符。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为死狍(Capreolus capreolus),已从该狍骨髓中分离出鼠疫杆菌。传播途径为直接接触。

    1989年01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3 ]
  • 云南省盈江县县城居民区鼠间鼠疫流行调查报告

    马永康,丁志辉,习秉智

    1987年7月中旬,云南省盈江县县城居民区,连续发生自毙鼠。前往调查时找到自毙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3只、小家鼠(Mus musculus)1只,经鼠疫反相间接血凝试验,结果均为阳性,并分离到家鼠生态型鼠疫菌2株。 调查结果该地具备鼠、蚤生存繁殖的优生境,黄胸鼠为优势鼠种。1987年7月中旬以来发生小范围的鼠间鼠疫流行,主要染疫动物是黄胸鼠。导致鼠疫流行的主要原因是有家鼠鼠疫疫源地存在和局部鼠密度升高。

    1989年01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2 ]
  • 河北省康保牧场长爪沙鼠疫源地调查报告

    李振海

    1981~1986年连续6年对河北省康保牧场疫源地进行调查。发现啮齿动物18种,长爪沙土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为优势种,具有分布广,有较强的连续性等特点。平均公顷密度为0.16。搜集蚤32种,秃病蚤蒙冀亚种(Nospsyllus laeviceps kuzenkovi)和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为优势种。用细菌学检验方法共检验啮齿动物和食肉动物5781只,蚤80组1123只,均未分离出鼠疫菌。用被动血球凝集试验、放射免疫沉淀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啮齿动物和食肉动物血清1169份,仅有一份沙狐血清为阳性。证实疫源地内仍有鼠疫动物病流行。

    1989年01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6 ]
  • 用协同凝集试验检测布鲁氏菌

    刘成谦,蒋和柱,薛梅

    <正> 用葡萄球菌甲蛋白(SPA)协同凝集试验检测细菌抗原具有敏感而特异等优点,我们用此试验检测布鲁氏菌,并比较了检测活菌与死菌颗粒性抗原同超声波粉碎可溶性抗原,以及影响试验的因素等结果。 试验方法:用布氏菌104M株免疫家兔制备抗布氏菌的免疫血清,用DEAE纤维素批量法提取IgG,再用金黄色葡萄球菌1800株制备10%的SPA稳定液,将抗血清和提取的IgG分别致敏SPA稳定液,取此稳定液一

    1989年01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8 ]
  • 关于方形黄鼠蚤地理分布与宿主范围的探讨

    于心,叶瑞玉,王宪廷,张志坚,曹汉礼

    方形黄鼠蚤是被公认的黄鼠属中的主要寄生蚤,并已证明是黄鼠鼠疫疫源地内的主要传播媒介。新疆既往的资料表明,方形黄鼠蚤阿尔泰亚种和七河亚种的主要宿主是长尾黄鼠。可是,1966年4月、1983年4月、1985年8月和1987年5月在没有黄鼠分布的巴里坤、木垒、奇台县境的天山山麓于灰仓鼠、短尾仓鼠、草原兔尾鼠、黄兔尾鼠、大五趾跳鼠、小五趾跳鼠和小家鼠体上采获方形黄鼠蚤232只(85、147),说明该蚤已是当地的蚤种之一。本文对该蚤的来源和宿主范围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1989年01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7 ]
  • 缺碘对儿童少年体格发育和骨龄的影响

    汪艾翔,徐珊基,杨静洲,魏兴武

    本文比较了新疆石河子及其附近地区不同碘状态及不同防治水平下277名6~16岁儿童少年的体格发育和骨龄,发现环境缺碘而未充分补碘病区的儿童少年身高、体重匀称度及发育等级均落后于非缺碘地区,骨龄和身高还落后于缺碘但补碘较好的地区,骨龄比非缺碘地区落后0.768岁,比补碘充足的地区低0.238岁,其中以骨龄的差异最显著。观察了推广碘盐后身高、骨龄的变化,说明补碘能促进几童骨骼发育,而且补碘越早,作用越显著。

    1989年01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3 ]
  • 1987年乌鲁木齐县天格尔山鼠疫疫源地动物鼠疫监测报告

    马跃新,张国强,杨小平,张才德,陈建国

    <正> 1983年判定乌鲁木齐县天格尔山北坡头屯河东岸山坡存在鼠疫疫源地以后,至1986年经细菌学判定的疫点共3个,疫点面积约3.5平方公里;在此期间自灰旱獭(M.baibacina)体分离到鼠疫菌共5株,但未能从旱獭体外寄生物中分离到鼠疫菌。1987年动物鼠疫监测的重点是,监测疫源地的空间分布范围及动物鼠疫流行动态,查明鼠疫传播媒介的种类。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989年01期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6 ]
  • 碘缺乏区供碘后儿童智力、神经心理及生长发育的调查分析

    党风智,董会台,谭众举,贾桂芹,刘荣海,陶跃华,段虎军,胡辰伟

    对缺碘及对照区7~13岁儿童作了碘代谢和甲状腺机能、神经心理机能、听力、前庭功能、体格发育、骨发育和智商测定,结果表明:碘缺乏区智力低下儿童主要见于碘供不稳定时出生者;碘缺乏区碘供充足后出生的儿童智商与对照组无异;除智商外的其它指标,碘缺乏区与对照组无异。因此,作者认为,碘供充足时,不但可保持正常的神经心理和生长发育,而且还可提高碘缺乏区儿童智商。

    1989年01期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8 ]
  • 四川省石渠县牦牛与绵羊多房棘球蚴的自然感染

    邱加闽,陈鸿雏,陈兴旺,刘光慧,觉呷,刘大伦,况光旭

    本文报告四川石渠县牦牛、绵羊自然感染多房棘球蚴。牦牛的感染率6.7%,绵羊7.7%,对9例标本的观察表明,多房棘球蚴在家畜肝脏发育不良,没有育囊与原头节。其大体形态与组织病理改变与人肝多房棘球蚴相似。

    1989年01期 26-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95 ]
  • 基本控制地甲病地区新生儿脐血中T_3、T_4、TSH值的调查

    徐楚材,肖永钥,张自立

    <正> 新生儿血清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_4)、以及促甲状腺素(TSH)含量测定,是诊断早期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的重要依据之一。采集脐带血比采集新生儿静脉血要易被接受。我们对基本控制地甲病流行的大庸市地区的新生儿脐带血作了T_3、T_4、TSH的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从大庸市人民医院及永定医院产科采集足月产、父母均无地甲病的发育正常的新生儿(控制地甲病2年以后出生)脐带血。胎儿出生后立即分离,血清以塑料管密封,存放于-20℃条件下备检。

    1989年01期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中国铁路系统人群五种(12型)军团菌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赵季文,汪宁,徐萃瑜,刘淑琴,林智,曾静娴,吴连芝,陈家伟,施凤珍,黄梅芳,余鼓,王金凤,丛梅,廉国,尚季鸾,王克和

    1987年4~10月在全国铁路人群中进行了一次军团菌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按统一方案整群抽查14个地区饮服职工3088人,并选择齐齐哈尔、衡阳、成都三地深入调查不同职业人群2917人。五种(12型)军团菌抗体阳性率0.22~23.81%。调查获得大量数据和资料揭示了我国铁路人群军团菌感染的许多基本特征,如地区差别、菌种(型)分布、年龄特点、职业分布差异、大量隐性感染、正常滴度上限等。为我国制定军团病防制策略,提供了较系统而全面的基础背景材料。

    1989年01期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1 ]
  • 新疆地区弓形体感染情况调查

    金根源,史丕裕

    作者等于1986~1988年对新疆乌鲁木齐市和塔城、阿克苏、和田地区及博尔塔拉、巴音郭楞、昌吉自治州所属部分市、县人群及动物的弓形体感染情祝进行了初步调查。共查人1813例,血清阳性者104例,感染率为5.74%;各类动物5069头(只),血清阳性者334份,感染率为6.59%。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的人群感染率有明显差异。不同地区及不同种类的动物其感染率也有一定差异。对血清效价较高的家畜进行弓形体分离但未见阳性结果。

    1989年01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3 ]
  • 新疆伊犁地区疟疾调查和防治研究

    蒋梦渔,李兴泉,谢文彬,朱洪,张儒昌,阿布力孜,伊地曼

    伊犁地区是新疆的主要疟区,根据海拔、气温和历年调查资料分析,伊犁地区可分为无疟区、非恒定性疟区和恒定性疟区三类。以间日疟为主,存在间日疟原虫长短二种潜伏期。在伊犁河下游还存在恶性疟和三日疟原虫感染。发现米赛按蚊(A.mcsseae)、赫坎按蚊 (A.hyrcanus) 和带棒按蚊(A.claviger)三种传疟按蚊。进行了媒介按蚊孳生地、季节消长、嗜血习性、栖息习性等调查。确定米赛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根据米赛按蚊内栖习性,观察了室内二二三滞留喷洒对抗疟灭蚊的实效。提出了采取根治现患和春季抗复发治疗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染源;在发病率高的地方同时使用室内滞留喷洒以减少米赛按蚊数量及与人的接触机会。在现场抗疟工作中使用上述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

    1989年01期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5 ]
  • 我国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s.str.)的种类、分布及其检索表

    王敦清,余自忠

    <正> 恙螨是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我国广东、福建、广西、浙江、云南、湖南、江苏等省相继有恙虫病的报道。近年来有些省份也出现疑似恙虫病患者。有些地区已进行恙虫病疫源地的探索。弄清我国恙虫病传播媒介的种类、分布,以便在疫区进行研究和防治都是十分必要的。

    1989年01期 4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3 ]
  • 大白鼠铝氟联合中毒模型复制

    李福成,周琳业,方士杰,魏赞道,肖开琪,于燕妮,曹序茂,刘家骝,陈绪光

    本文报告了继1984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卫生防疫站报道的铝氟联合中毒之后所进行的大白鼠铝氟联合中毒模型的复制。实验用Wistar雄性大鼠88只共分五组,Ⅰ组为对照组,Ⅲ组为高岭土拌煤烘烤玉米组(玉米占饲料的40%);Ⅲ组与Ⅱ组同,但玉米占饲料的80%,Ⅳ组为加AlF_3饮水,Ⅴ组为加NaF饮水。 结果表明,除Ⅰ组外,其余各组均出现氟斑牙,其严重程度与含氟剂量成正比,骨骼X光照片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均表现出Ⅴ组为骨硬化,Ⅱ、Ⅲ、Ⅳ组出现骨软化,但在实验末期骨软化有逆转现象出现,且这种变化与体内所测各元素的变化情况相吻合,说明铝氟联合中毒与“单纯”氟中毒明显不同。

    1989年01期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70 ]
  • 氟化物吸收与排泄的实验研究

    郑玉建,吴继尧,王国荃

    本研究以同一批志愿者为对象,先后观察了人体经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接触氟化物后的吸收与排泄。结果提示,水中离子型氟化物不能经皮肤吸收;空气中氟靶物(包括气氟与尘氟)经呼吸道的吸收率均值为60.9%,95%可信区间为52.5~69.3%,并且该吸收率与呼吸频率呈负相关;饮水中氟化物经消化道的吸收率接近100%;膳食中氟化物经消化道吸收率均值为91%,95%可信区间为89.7~92.2%。每日总排氟量相当于每日总摄氟量的50%左右。我们认为这一比例与摄氟来源和摄氟量的大小无关。每日尿排氟量占总排氟比例受不同来源氟化物吸收率的影响,本实验条件下为78~91%。每日尿排氟量和每日每公斤体重体内保留氟量均与每日总摄氟量呈正相关,而不依赖于摄氟途径。提示无论经何种途径进入体内的氟化物,其代谢过程可能是一致的。

    1989年01期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3 ]
  • 地方性氟中毒病人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的初步分析

    李金卯,温春生,杨世明,魏彩英

    本文分析了300例氟中毒病人SLDH(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在同一标本上可同时观察到各种LDH同工酶活性绝对值,借以推测有关组织受危害状态,及其危害的主要靶器官。对氟中毒病人检查是一项很有价值舶容观指标。氟中毒病人的同工酶谱的主要特点是:(1)SLDH同工酶总活性呈中等度以上增加;(2)LDH_1~LDH_5活性都有不同程度增加;(3)LDH_5的活性增加程度最为突出;(4)LDH_1/LDH_2活性的增加也高于健康组。这些特点反映了氟中毒是全身性受损害的疾病,受损害的主导器官是骨骼肌,此外心肌、肺脏,也受到一定度度损害。

    1989年01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3 ]
  • 榆林地区地甲病病情回升调查分析

    屈仲荣,杨树旺,刘飞奇,艾彩霞

    <正> 榆林地区从1974年开始在地方性甲状腺肿病普遍供应了1/5碘盐,5年后即1979年患病率由原来10.43%下降到2.02%。经验收达到控制区指标。1980年以来,由于大量无碘原盐流入病区,碘盐供应受到冲击、中断,地甲病又明显回升。为了弄清回升的程度,探讨其发病特征与碘盐防治前有无不同,我们于1986年组织人员进行了调查。 一、材料来源与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选择了1974年前和1979年碘盐防治后作过普查的35个村镇为对象;诊断标准、分型分度按1983年中央地办《防治地方病标准规定办法》执行。 二、调查结果 1.病情:见表1。

    1989年01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4 ]
  • HLA与克山病的关联研究

    郭珍,张培毅,卫喜凯,王世臣,何振新,郭汉林

    本文报告了克山病与HLA-A、-B、-C、抗原相关研究。检测了克山病患者39例(潜在型21例,慢型18例),并检测北方之汉族无血缘关系健康人103例作为正常对照。发现HLA-Cw4相对危险率较高,RR=9.444,x~2值为17.116,P<0.001,用Fisher确切P值(1.0229×10~(-4))及校正P值处理仍有显著性差别,说明克山病与HLA-Cw4有一定的关联。

    1989年01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8 ]
  • 青海省海南州屠宰牛羊包虫病感染情况调查

    何多龙,马应福,郭再宣,马玉英,刘玉须,李霞

    <正> 为进一步摸清我省包虫感染的本底情况,我们在1987年10月对青海省海南州肉类生化制品总厂屠宰的牛羊感染包虫病的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牦牛来自共和县黑马河收购点,绵羊来自兴海县河卡和拉尔干收购点。 2.方法:肉眼观察及用手触摸为主,疑似包虫囊肿者作剖检,观察其特征性囊壁结

    1989年01期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2 ]
  • 大骨节病人骺板软骨超微结构的观察

    张桂琴,石玉霞,张淑杰

    本文用透射电镜观察5例大骨节病人指(趾)骨的骺板软骨。看到未见明显坏死的增殖细胞已出现致密化和空泡化。在明显坏变的增殖层细胞周围,基质胶原纤维间距增宽,蛋白多糖颗粒减少,以及下部增殖层细胞间纵隔基质检见带有最早的磷灰盐结晶的基质小泡,显示了钙化增强现象。

    1989年01期 80-82+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1 ]
  • 关于泡球蚴患者用丙硫咪唑治疗前后血清IgG,IgA,IgM水平的初步观察

    张京元,刘波,李燕宾,王浩,朱克安,孙忠贵,刘家祥

    本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比较了104例健康人和22例泡球蚴患者用丙硫咪唑治疗前和治疗期间的血清IgG、IgA和IgM水平。结果表明:治疗前和治疗期间,泡球蚴患者血清IgG和IgM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健康人,但从治疗18个月后,P值由<0.01转为<0.05,而IgA水平呈上下波动。在用丙硫咪唑治疗1~3月期间,泡球蚴患者血清IgG水平升高,随后稳定下降,而IgM和IgA水平于整个治疗期间均处于波动状态。IgG-ELISA抗体滴度在治疗1个月时即明显下降,此后持续下降但呈上下波动。血清IgG浓度与IgG-ELISA抗体滴度间在治疗10~12个月以后有相关(r各为0.68,0.54,0.75,P<0.05~P<0.02),而IgA和IgM和IgG-ELISA抗体滴度间均无相关。

    1989年01期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5 ]
  • 新疆博尔塔拉地区弓形体病流行病学特点

    宗定国,蒋岳新,龚艰坚,金花,帕尔哈提,孙超

    <正> 弓形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球虫,为专性在细胞内的寄生虫,并有广泛的感染宿主。我国自1955年后在人、畜、野生动物和媒介昆虫中分离出弓形体病原体。为了解新疆博尔塔拉地区是否有弓形体感染,我们于1987年9~12月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对精河、博乐、温泉二县一市的部分健康人群、家畜及野生动物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989年01期 88-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5 ]
  • 新疆三个不同地区细粒棘球蚴可溶性蛋白质的SDS-PAGE银染分析

    李新兰 ,柴君杰 ,曹晖 ,张文林 ,常青

    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新疆三个不同地区的绵羊细粒棘球蚴囊液和原头节可溶性蛋白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电泳结果显示原头节的蛋白区带数明显多于包囊液,不同地区之间的包囊液和原头节样品的蛋白组分比较接近,但又存在着明显的特征性区别。策勒(东部昆仑山地区)、福海(阿尔泰山地区)和特克斯(西部天山地区)的包囊液分别可见26、22、20条蛋白区带;原头节样品在降解条件下分别可见36、40、37条区带,非降解条件下可见23、24、23条区带。电泳图谱的扫描结果也反映出存在着差异。此项研究结果确定了新疆绵羊细粒棘球蚴可溶性蛋白组分存在着地方性差异,并证明SDS-PAGE银染分析法可用于棘球属绦虫种下分类的研究。

    1989年01期 90-94+13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22 ]
  • 牛、羊、人体内寄生的细粒棘球蚴可溶性蛋白组分的SDS-PAGE分析及其分类意义评价

    苏东明,曹和洵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比分析了牛、羊、人源细粒棘球蚴囊液(EgCF)及原头节(EgPS)的蛋白组分,发现三源EgCF蛋白组分相似,而三源EgPS有所差异。以羊源与人源的EgPS蛋白组分相似,牛源EgPS蛋白组分则比前二者少且图形特别。推断寄生于甘肃的黄牛、绵羊、人的细粒棘球蚴很可能是同一虫株,牛源EgPS的差异可能由于同一虫株寄生于非适宜中间宿主致发育不良所致。

    1989年01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6 ]
  • 丙硫咪唑治疗后绵羊细粒棘球蚴囊壁的透射电镜观察

    王虎

    透射电镜观察到丙硫咪唑治疗后绵羊原发性细粒棘球蚴囊壁角质层疏松,局域性坏死;生发膜皮层区微绒毛脱落或消失,远端胞浆中出现巨大空泡;生发膜细胞胞浆疏松,细胞器排列紊乱,微管局限性扩张、破裂,线粒体空泡化,高尔基复合体解体,核膜完整性受损,溶酶体增大、增多。提示丙硫咪唑对绵羊原发性细粒棘球蚴有广泛的细胞内效应。

    1989年01期 99-10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1 ]
  • 单克隆抗体检测砂鼠利什曼原虫的研究

    瞿靖琦,许永湘,包意芳,杨玥涛

    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出高特异性、高效价的抗砂鼠利什曼原虫单克隆抗体,选择其中2株对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大砂鼠体内的分离物给予检测。从IFA,斑点-ELISA的实验结果,均证明为砂鼠利什曼原虫,同时以抗杜氏利什曼单克隆抗体测定则为阴性。从而进一步阐明砂鼠利什曼原虫为大砂鼠体内特有的一种亲皮肤但对人不致病的原虫。

    1989年01期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5 ]
  • 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的吸血活动

    马立名

    1984~1985年在实验室内,以小白鼠做为喂血动物,研究了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的吸血活动。结果表明:该蚤吸血率与温度的关系呈抛物线型,25℃左右时吸血率最高。繁殖蚤吸血率一般高于新羽化蚤。雌性吸血率一般高于雄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吸血时,不同温度下吸血量近相等。繁殖蚤吸血量一般大于新羽化蚤。雌性吸血量一般大于雄性。血液消化速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25℃以下时,繁殖蚤消化速度一般较新羽化蚤为快;而30℃以上时,繁殖蚤和新羽化蚤消化速度相近。雄雌消化速度无大差别。

    1989年01期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4 ]
  • 犬种布鲁氏菌抗原组分及其免疫原性

    金根源,史丕裕

    采用盐类浸提法从新疆1986年分离的犬种布鲁氏菌X-86-1中提取粗制的细胞壁-多糖-蛋白复合物。将其分为未经γ射线照射和经γ射线照射的两个组。分别给健康豚鼠皮下接种30天后都产生了免疫学改造。用同源菌1000个活菌作皮下攻击,结果表明两种制剂免疫后脏器保护率分别为56%及60%。对照组出菌率为96%,有极显著差异(P<0.01)。观察表明用本法提取的犬种布氏菌组分中含有较好的抗原成分并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及保护力。

    1989年01期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1 ]
  • 广西40株犬种布鲁氏菌与标准株药敏试验的比较

    鲁翠芳,黄志雄,陈英辉,陆家华,秦石英

    本文介绍广西40株犬种布氏菌,1株猪Ⅲ型菌和6株标准布氏菌株对17种常用抗菌素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以氯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和链霉素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效果最差是头孢霉素、苯唑霉素、氨基苄青霉素、青霉素和磺胺异恶唑。对犬种布氏菌抑制效果最好的四种抗菌素组成六种组合,以四环素与强力霉素和链霉素与四环素等两种组合的协同效果最好。

    1989年01期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2 ]
  • 1987年新疆鼠疫监测工作基本总结及近期监测工作的初步设想

    张鸿猷,盛广吉,滕云峰,汤国厚

    <正> 一、1987年新疆鼠疫监测工作基本情况:根据新疆自治区党委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1987年年初召开的地办室主任会议所通过的《鼠疫监测方案》要求,全区有21个地州市县防疫站开展了鼠疫监测工作,现将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1.领导重视是做好鼠防工作的关键:在本年工作中各级有关领导对鼠防工作极为重视,并把鼠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经常部署安排鼠防工作。在疫情好发季节,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组长贾那布尔同志,自治区地办室主任热黑木同志以

    1989年01期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9 ]
  • DDVP缓释剂熏杀长尾黄鼠寄生蚤的实验研究

    冯玉明,钱存宁,张晓雪

    以DDVP缓释剂药丸在实验室及野外对不同变态期的长尾黄鼠寄生蚤进行了杀灭试验。在实验室DDVP缓释剂药丸对长尾黄鼠寄生蚤的卵、幼虫、成蚤的杀灭率均为100%,蛹为90%;在野外,将该药丸投放于长尾黄鼠洞道中,施药面积约10公顷。施药后,体、巢蚤指数及其幼虫指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即实验区的平均体蚤、巢蚤、幼虫指数分别由施药前的5.8、46.7、10.2下降到施药43天后的2.5、2.8、0.8;对照区的体蚤、巢蚤、幼虫指数分别由4.1、20.3、7.3上升或下降到6.8、9.8、5.5。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作者认为DDVP缓释剂对长尾黄鼠寄生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杀虫药物。

    1989年01期 122-12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7 ]
  • 我国犬种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尚德秋

    <正> 犬种菌布病(Canine Brucellosis)是布鲁氏菌病中的一种。犬感染布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B.melitensis、B.abortus、B.suis菌引起的,称转移型;另一种是由B.canis菌引起的,称最适寄生型。人和动物也可以被B.canis菌感染。凡被B.canis菌感染发病均称犬种菌布病。本文专题讨论B.cants感染等某些问题。 犬种菌布病是1966年Carmichael等从美国200例流产的Beagle狗中首次分到B.canis菌而确定的。这个工作很快为世界上

    1989年01期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