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BULLETIN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A)

  • 硒对心肌线粒体机能影响的研究Ⅲ.硒对大鼠心肌线粒体~(45)Ca摄取影响的动态观察

    赵君庸,贾锡安,徐光禄,侯建政

    本文用克山病病区低硒和补硒饲料分别饲养大鼠,动态观察喂养1、2、3个月时硒对动物心肌线粒体~(45)Ca摄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硒饲料可显著降低各月大鼠心肌线粒体的钙摄取,并且随喂养月份的增加降低得越来越显著。提示克山病病区低硒饲料使动物心肌线粒体钙含量升高的机理不在于钙摄取的增加,而可能与其钙释放的障碍有关。

    1992年02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4 ]
  • 全国锗研究和应用学术会议、全国第二届医学微量元素研讨班纪要

    <正>为了推动医学微量元素事业的发展,检阅我国锗研究和应用成果,加强学术交流,由中华医学微量元素学会组织筹办的“全国锗研究和应用学术会议”、“全国第二届医学微量元素研讨班”于1992年6月15~19日在江西九江市召开,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160余名专家、教授、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高级职称者占60%,中华医学微量元素学会

    1992年02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3 ]
  • 感染鼠疫菌的方形黄鼠蚤阿尔泰亚种越冬后形成菌栓

    钱存宁,张晓雪,冯玉明

    <正>已有许多研究表明,不少蚤种能长时间保存鼠疫菌,并越过漫长的冬季,因而对于鼠疫菌的循环起到宿主作用。而长时间保菌,尤其是保菌越冬的跳蚤是否具有赖以传播鼠疫的基本机制——形成菌栓的能力,至1988年底,就作者所涉猎的文献范围,未见有报道。我们于1988年以长尾黄鼠(Citellus undulatus)鼠疫的主要传播媒

    1992年02期 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7 ]
  • 低硒环境下蛋氨酸对大鼠体内维生素E、硒及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周葆初,许立庆,邹宁,曾宪惠,于敬海

    用低硒、低蛋氨酸饲料喂养大鼠8周后发现大鼠血清、肝脏及心肌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显著升高,血清维生素E显著下降,而心肌硒含量却显著升高。实验结果表明,在低硒环境下如降低饲料中蛋氨酸水平将导致大鼠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剧。

    1992年02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2 ]
  • 硒、锰、维生素E、蛋白质、锌对大鼠体内硒含量的影响

    于敬海,周葆初,许立庆,曾绍娟,于维汉

    本文选用硒、锰、维生素E、蛋白质及锌五种因素各两种不同水平,利用正交实验设计,观察不同水平的各种因素对大鼠体内硒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硒对全血、心 肝、肾的硒含量均有显著影响,锰、维生素E、蛋白质、锌对大鼠体内的硒含量均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1992年02期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2 ]
  • 克山病病区粮喂饲大鼠组织维生素E和Se GSH-Px的测定分析

    杨青,王凡

    用克山病病区粮喂饲大鼠15周,其肝脏、心脏、胰腺、肾脏、脾脏及全血Se GSH-Px活性都明显低于非病区粮喂养的大鼠,骨骼肌Se GSH-Px活性亦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Vit.E测定的结果表明,用病区粮喂养的大鼠肝脏和血清中Vit.E的含量明显高于用非病区粮喂养的大鼠;肾脏、脾脏和胰腺中Vit.E的含量和非病区粮组大鼠相比,亦有增高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唯独在心肌和骨骼肌中Vit.E的含量两组间基本相同,病区粮组无丝毫增多迹象。 病区粮喂养大鼠肝脏和血清中Vit.E含量明显增多是吸收增多的表现,是对体内低硒的代偿反应,说明病区粮喂养大鼠体内对Vit.E的需要量增加。Vit.E在体内变化不一致,说明各脏器对Vit.E的摄取能力存在着差异,由于心肌和骨骼肌摄入Vit.E的能力较弱,尤易发生Vit.E相对不足的现象,成为克山病病变之主要靶器官。因此应重视硒和Vit.E联合缺乏在克山病发病中的作用。

    1992年02期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3 ]
  • 对一个布鲁氏菌病疫点的病原分析

    冬青,崔庆禄

    <正>我们对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中旗敖本台乡布鲁氏菌病的病原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菌株来源:科左中旗敖本台乡182株,其他乡6株,该盟奈曼等5个旗(县)42株。鉴定方法:按文献介绍方法进行(见:姜顺求等编《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1992年02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6 ]
  • 大骨节病区低硒粮饲料对大鼠心、肝组织蛋白酶D活性的影响

    莫晓燕,张矢远,李斯纯

    用大骨节病区低硒粮和加硒粮喂养大鼠60天,观察到低硒组大鼠心、肝溶酶体组织蛋白酶D活性高于加硒组,该酶活性与血硒含量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提示酶活性的增高可能与低硒导致溶酶体膜稳定性遭到破坏有关。

    1992年02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8 ]
  • 低硒大骨节病区粮对大鼠软骨胶原可溶性的影响

    付志厚,张矢远

    本文应用低硒大骨节病区粮、病区粮加硒和非病区粮饲料喂养三组大鼠,目的观察低硒大骨节病区粮和硒对软骨胶原可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硒大骨节病区粮可导致大鼠软骨胶原可溶性胶原含量降低,提示胶原合成速率下降。加硒后部分可溶性胶原含量增高。低硒大骨节病区粮对大鼠软骨胶原可溶性的影响与机体硒缺乏和血清VC含量降低有关。

    1992年02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5 ]
  • 布鲁氏菌亲水性蛋白对电泳图谱成型影响的初步观察

    马烨,武素怀,何利华,尚德秋,李兰玉

    提取布鲁氏菌外膜蛋白的过程中发现在光滑型、粗糙型、非典型菌细胞中都存在着一组亲水性的小分子蛋白(MW<28kD),实验证明,这组小分子蛋白的存在是获得清晰,真切的布鲁氏菌外膜蛋白电泳图谱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推测小分子亲水性外膜蛋白参与了布鲁氏菌已被公认的三组外膜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它是外膜蛋白达到综合平衡的必要组成部分。

    1992年02期 27-2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5 ]
  • 布鲁氏菌素皮内注射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

    王书琴,朱建疆,陈佑明

    <正>1991年5月9日,我们在米泉县铁厂沟镇天山村第二村民小组,给人群做布鲁氏菌病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时出现了过敏性休克1例,现报道如下:

    1992年02期 2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0 ]
  • 酶谱多态性分析对非典型布鲁氏菌鉴定

    林涛,唐浏英,尚德秋,李元凯

    用 Hind Ⅲ、Bgl I、EcoR I 三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了8株非典型布鲁氏菌的染色体DNA,并在0.8%琼脂糖、4%和10%的聚丙烯酞胺凝胶上进行了电泳,各菌株的酶切图谱未显出明显的不同。

    1992年02期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5 ]
  • Br.ovis死菌佐剂苗的制备及保护力试验

    刘志文,高如常,张萍,程凤清,张银国,赵兴旺,刘增桐,沈兆银,缪礼维,张高轩,朱鹤赐,王学智

    本文报告了用新疆0.19Br.ovis株制备的死菌佐剂苗,并对其免疫学改造进行了检查。用30只中国美利奴8月龄公羔,分两个不同剂量免疫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第一组皮下注射1000亿菌,第二组皮下注射4000亿菌。85天时分别加强免疫,用原制剂1000亿菌/ml皮下注射。第三组不免疫,以资对照。 各组于325天时分别进行结膜+包皮30亿菌和睾丸内接种15亿菌63/290Br.ovis直接注射攻毒。在攻毒后75天参试羊全部屠杀并剖检,同时采血样进行GDT、SAT、CFT试验和细菌培养及病理学检查。试验结果表明,用新疆019Br.ovis制备的死菌佐剂苗免疫绵羊,保护力达75%。此苗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可用于Br.ovis病的防治。

    1992年02期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7 ]
  • 不同剂量铝氟混合饲料喂养大鼠后对其血和骨中铝氟钙磷含量分析

    李达圣,肖邦良,董奇男,李寿祺,詹承烈

    三个不同剂量铝(130、300、1200μg/ml)与氟(300μg/ml)拌饲喂养大鼠12周,取血和骨作铝、氟、钙、磷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单纯氟组血和骨氟含量显著增高。三个不同剂量铝与氟混合组,血和骨氟含量显著下降,则摄铝量与骨氟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三个单纯铝组,血和骨中铝含量与投铝量不平行,以中剂量铝组含量较高。低和中剂量铝与氟混合组血和骨铝含量亦显著下降,但大剂量铝与氟混合组血和骨铝含量仍较高。各组血和骨钙及骨磷含量无显著改变,但中和高剂量铝组以及高剂量铝加氟组血磷显著增高,与血铝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1992年02期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5 ]
  • 山西省黑热病流行病学分析

    李同喜

    <正>根据1949年解放后的调查和疫情报告所获得病例分布情况,可试将山西省黑热病的地理分布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流行地区类型。 1.三种流行地区类型及其特征:第一种类型为雁北区型,位于山西北部即雁门关以北大同盆地及其周围山丘地区,与内蒙接

    1992年02期 4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7 ]
  • 碘和硒对甲状腺作用的实验研究

    马凤娟,于志恒,朱惠民

    本实验采用3×3析因实验设计,将360只小鼠分成9个实验组,分3个月和6个月两个实验期,以不同浓度的碘、硒单独及联合作用对甲状腺功能、形态结构及甲状腺肿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1)低碘和高碘是甲状腺功能、形态结构及甲状腺肿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2)低硒长时间(6个月)作用可促进甲状腺肿的发生,补硒则使甲状腺重量降低,补至高剂量时作用更明显;(3)碘硒交互作用的结果与碘单独作用基本一致。在高碘时,补硒可使甲状腺素(T_4)调剂到适碘组的水平。因此,在对地甲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时应重视硒的作用。同时硒对碘性甲亢是否有预防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1992年02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3 ]
  • 不同晶型的甲苯达唑对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的疗效比较(摘要)

    肖树华,杨元清,尤纪青,王鸣杰,焦佩英,张超威,郭惠芳,柴君杰

    甲苯达唑(Meb)在不同或同一溶剂体系中,若改变其结晶条件可获得不同晶型的Meb,即MebⅠ、MebⅡ和MebⅢ晶型,与国外报道的MebB、C和A晶型相一致,一般认为,亚稳态晶型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而Meb3种晶型的稳态性依次为Ⅲ>Ⅱ>Ⅰ。驱虫试验证明,Ⅰ和Ⅱ为有效晶型,而Ⅲ为无效晶型,故目前国内外均取MebⅡ型(即C型)供药用。本文系进一步观察Meb3种晶型对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的治疗作用。 小鼠于感染后5~8月用MebⅠ、MebⅡ或MebⅢ口服治疗,剂量为12.5和25mg·kg~(-1)·d(-1),连给14~28d对,MebⅠ和MebⅡ各组的平均囊重均明显小于对照组,MebⅢ各组的囊重则与对照组的相仿,但明显大于MebⅠ的各相应组。另一方面,尽管统计学上的差别不显著,但MebⅠ各组的平均囊重小于而囊重抑制率则高于MebⅡ的各相应组。 感染8个月的小鼠口服MebⅠ12.5或25mg·kg~(-1)·d~(-1),连给14d后,囊的生发层即示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且以剂量较大组为重。MebⅡ25mg·kg~(-1)组与MebⅠ相应组的相仿,但小剂量组的变化则较轻。当疗程延长至28d时,MebⅠ各组生发层的病变进一步加重。尤其25mg·kg~(-1)组,生发层示严重变化的占观察切面数的32.2%。MebⅡ组的生发层变化较MebⅠ相应组的为轻。感染小鼠口服MebⅢ12.5或25mg·kg~(-1)·d~(-1),连给 14

    1992年02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4 ]
  • 绵羊细粒棘球蚴囊液抗原诱发小鼠免疫反应及保护性免疫的研究

    蒋次鹏

    本文用绵羊细粒棘球蚴囊液抗原制剂,给小鼠3次腹腔注射诱发初次免疫,然后腹腔移植泡球蚴组织作攻击感染,观察保护性免疫。实验提示,注射免疫原制剂后1月能诱发小鼠免疫反应,间接血凝试验(IHA)可测出血清抗体;攻击感染后23周,IHA阳性率达94.4%,而未诱发初次免疫的对照鼠IHA阳性率为90.0%,表明无论是初次免疫或攻击感染,均能诱发小鼠产生抗体,二者无显著差别(P>0.05);但IHA血清滴度1:256百分率分别为94.1%和55.5%,有显著差别(P<0.01),表明攻击感染有强化初次免疫的作用。攻击感染后23周,对比免疫鼠和对照鼠的腹腔泡球蚴湿重均值和病理分级率均无显著差别(P>0.05),提示本文小鼠初次免疫未显保护性免疫之效。

    1992年02期 56-5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8 ]
  •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发育成囊过程观察

    薛弘燮,康金凤,韩茂莉,吴炳洪

    经体外培养和动物接种观察,原头节发育成囊主要由原头节本身以不同方式囊化,逐渐发育形成角皮层和生发层囊壁。角皮层可在生发层形成前出现。邻接不同原头节形成的角皮层可相互融合成多囊型棘球蚴。原头节在培养基或小鼠体内均可产生后囊,但经培养74天接种50天未见后囊形成角度层。后囊壁经HE和AB、PAS染色呈PAS弱阳性,无细胞核。原头节在培养基和小鼠体内发育成囊过程基本一致。

    1992年02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6 ]
  • 拉合尔鼻泡蜱叮人后引起的毒性反应

    邵冠男

    <正>新疆喀什地区农村群众普遍反映,“羊虱子”对人、畜危害很大,特别是有些人被叮后迅即引起全身反应,个别重症患者可很快死亡。所提供的标本经鉴定均为拉合尔鼻泡蜱(Alveonasus lahorensis,Neumann,1908)。现将多年积累的20余例之症状综述如下。

    1992年02期 6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2 ]
  •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Ⅷ.白蛉人工感染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的实验

    管立人,许永湘,左新平,王革

    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在叮咬了感染当地大沙鼠耳组织内利什曼原虫的BALB/c小鼠后,当白蛉的胃皿仔在时,利什曼前鞭毛体的感染率分别为37.6%和52.9%,在胃血完全消化后,则感染率下降为83%和6.9%,其原因是白蛉吸血后形成的围食膜限制了大多数蛉胃内前鞭毛体的发展;但这二种白蛉在胃血消化过程中约有1/4的围食膜可以破裂,从膜内逸出的前鞭毛体即可继续繁殖和向蛉的消化道前端移行,并且不再受到下一次吸血后形成的围食膜的限制。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在吸了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小鼠的血后也形成围食膜,但于吸血后第三天膜即破裂,故白蛉感染的前鞭毛体的繁殖和发展不受限制,感染率在蛉胃内有血时为62.8%,无血时为55.6%(P>0.05),无甚差异。

    1992年02期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5 ]
  • 硒对大骨节病区儿童肾脏磷代谢的影响

    熊咏民,吕社民,樊唯真,张矢远,白思

    本文通过测定大骨节病区、服硒病区及非病区儿童的血、尿磷及尿硒含量,计算了磷廓清率、尿磷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磷、肾小管重吸收磷及重吸收百分率。结果表明:尿硒病区组低于其他两组;血、尿磷及尿硒排泄率病区组显著低于服硒病区组;尽管三组间滤过磷及重吸收磷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但服硒病区组滤过磷较其他两组呈增高,重吸收磷百分率呈降低趋势。这些说明硒对病区儿童磷代谢有明显影响。

    1992年02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7 ]
  • 大骨节病区儿童尿羟脯氨酸、氨基多糖排泄量与尿硒关系的分析

    李斯纯,莫晓燕,张矢远,于志道,李永春

    本文观察了大骨节病区患儿、非患儿和非病区儿童的尿羟脯氨酸和氨基多糖组分的排泄量与尿硒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患儿的尿硒、羟脯氨酸和氨基多糖排泄量不仅低于非病区儿童,也低于病区非患儿,当尿硒低于2.00μg/24h时,硒对尿软骨代谢指标有显著影响,高于2.00μg/24h时,则与上述指标无明显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说明,病区儿童的低硒状态是导致软骨代谢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

    1992年02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2 ]
  • 大骨节病儿童手部X线征分布特点的研究

    郭雄,杨玉善,张福金,高凤鸣,聂有才,王延续

    <正>为了提高大骨节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我们分析了2800例大骨节病儿童手部掌指骨X线征的分布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2800例4~13岁大骨节病儿童来自陕西省彬县、永寿县等地区的大骨节病的中、重病区,其患病率在10%~55%之间,其中男性1524例,女性1276例。

    1992年02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2 ]
  •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新疆弓形虫株结果报告

    黄星,金根源,任德坤,赵华竹,夏爱娣,王克敏

    <正>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ease ChainReaction,PCR)又称体外基因扩增方法,为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现已成功地用于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寄生虫、肿瘤及法医学等疾病的检测和诊断。我们于1992年5月,首次应用PCR技术对新疆分离的

    1992年02期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4 ]
  • 大骨节病区外环境21种元素水平与病区活跃指数的相关分析

    莎日,孙天志,伊力奇,赵洪昌,崔江源,王润成,赵丽光,高美英

    本文对内蒙西部大骨节新发病区外环境21种化学元素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中Se、Fe、Ni,粮食中Se、Zn、Fe、Mn、K、Ni、V及居民饮水中Se、Fe含量均明显低于非病区;而土壤Cu、Co、Sr和水Ca、K、Mn、Mo、Mg和粮食As、Ca、Al等元素则显著升高。相关及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证实:该病区外环境中Se、Co、Fe、Mn、Ca、Pb、V的变化对大骨节病情有很大的影响,与病情活跃指数呈明显的相关性。这一结果对病区的划分,病因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1992年02期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1 ]
  • 河北省生态环境中的硒与克山病

    李日邦,朱文郁,王五一,谭见安,侯少范,张芝来

    在河北省选择了7个克山病病区点和7个非病区点进行生态环境对比调查。采集了各种生态系物质样品305份,测定含硒(Se)量。病区中麦类、玉米、小米、饮水、人发和羊毛的含Se量比非病区低。发Se含量与主要粮食含Se量呈显著正相关。病区属于低硒环境,环境低硒是导致克山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1992年02期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89 ]
  • 克山病人血浆心钠素和头发微量无素硒相关性分析

    张晨光,徐吉敏,王晓明,于兰

    对29例潜在型、慢型克山病患者的血浆心钠素水平及发硒含量分别用放射免疫直接测定法和2,3——二氨基萘荧光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克山病患者血浆心钠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发硒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硒含量与血浆心钠素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提示心肌损害及功能发生改变后心钠素分泌、释放增加。补硒对患者血浆心钠素含量无明显影响。

    1992年02期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6 ]
  • 克山病病区服硒人群停硒三年后体内硒、SOD、GSH-Px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测定及分析

    边建朝,相有章,刘传蛟,刘永平,李平春,杜波,宋术亮,赵志峰,丁伟,咸树梅

    选择山东省克山病病区邹具1983~1987年连续服Se 5年健康农民,以3组正常人群为对照,测血Se,抗氧化酶类及脂质过氧化物,结果表明,病区人群机体仍处于低Se状态,氧化与抗氧化系统的平衡存在某种程度的紊乱。服Se人群抗氧化酶活性提高,脂质氧化物水平下降。提示Se预防克山病具远期效应。

    1992年02期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0 ]
  • 在小鼠棘球蚴不育囊中见到核仁管系统

    康金凤,薛弘燮,刘文杰

    <正>我们在观察棘球蚴不育囊超徽结构时发现与在正常人体分泌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核中所见到的核仁管系统(nucleolar channelsystem,简称NCS)相似的结构。鉴于未曾见到这方面的文献,特予报道如下。

    1992年02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9 ]
  • 陕西省定边县北部地区鼠疫疫源地调查报告

    赵宗贤

    <正>陕西省于1925~1942年在榆林地区所辖的11个县和与延安地区相邻的3个县发生过人间鼠疫的流行。1958~1976年,陕西省组成鼠疫调查队,对既往人间鼠疫流行的地区进行了综合性调查,细菌学和血清学均未发现阳性结果,但根据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推测榆林地区的定远县北部滩地区可

    1992年02期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5 ]
  • 首次判定西藏巴青县境内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

    达吉,德庆,洛培,扎西达

    <正>1990年6~9月,我们从西藏巴青县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体内分离出4株鼠疫杆菌,获得鼠疫F1抗体血清28份。首次判定巴青县为鼠疫自然疫源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疫区概况 巴青县位于西藏高原东北部的唐古拉山东段南坡。动物鼠疫流行区

    1992年02期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1 ]
  • 旱獭皮自然携带鼠疫菌及其F1抗原水平的研究

    武文莲,王国钧,崔百忠,刘巴睿,岳珊珑,王治军

    本项研究是为由旱獭皮能否引起人群感染鼠疫提供科学依据。应用细菌学、血清学和流行病学的方法对12953张喜马拉雅旱獭皮、297只旱獭尾、567只旱獭足的检验结果表明,仅有2份旱獭皮材料经复判确定为鼠疫F1阳性,其滴度分别为1:100和1:200,但将其接种小白鼠未分离到鼠疫菌,余者皆为阴性结果。实验感染之旱獭剥皮后随即取材检验的阳性率为100%;旱獭皮最后一次检菌阳性率为98.3%,其中一份为阴性结果;旱獭皮检苗转阴后取材检验F1抗原的阳性率为26.6%。随着时间的延长阳性率和滴度均逐渐下降。由此可见F1抗原在旱獭皮上的存留时间显然要长于鼠疫菌在其上的存活时间。研究指出:必须严禁在活动疫源地内狩猎旱獭,要延长旱獭皮在现场的存放时间,要加强对狩猎人员和经营旱獭皮贸易人员的管理,对其进行必要的鼠防知识培训。

    1992年02期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2 ]
  • 张家口地区236例克山病异常Ptf-V_1的分析

    张慧英,杨秀莲,梁占魁,张宗尧,王振友

    <正>我们对张家口地区236例潜在型和慢型克山病人的Ptf-V_1做了测量分析,其中潜克病人133人,慢克103人。 Ptf-V_1测量方法选常规心电图(1mv=10mm),纸速25mm/秒,以V_1导联P波后半部负向的深度(毫米)与宽度(秒)的乘积表示。P波双相或负向波均以负波计算,以≤-0.03毫米·秒为标准。P波直立或Ptf-V_1>-0.02毫米·秒均列入正常统计范围,基线不稳或PV_1变形者均不

    1992年02期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0 ]
  • 1981~1990年新疆发现的鼠疫新疫点

    戴翔,姚淑兰,彭奕,布仁明德

    <正>1955~1980年,在新疆的昌吉、呼图壁、玛纳斯、乌苏、精河、尼勒克、阿合奇、阿图什、乌恰、和田县山地发现存在鼠疫疫源地,共查出鼠疫疫点90个,检出鼠疫菌494株。1981~1990年,在上述10个疫源县的7个疫源县中又发现鼠疫新疫点38个,检出鼠疫菌98株。此期间,还查出乌鲁木齐、沙湾、阿克陶、若羌及且末

    1992年02期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4 ]
  • 布鲁氏菌素皮内变态反应与血清学反应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杨忠礼,金根源,李全,张萍,程风清

    本文报告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了布鲁氏菌素皮内变态反应与血清学反应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Y=-21.86303+7.20668x_1+6.34513x_2)。结果表明:布鲁氏菌素皮内变态反应与SAT和Coomb's血清学反应均存在线性回归和相关关系(P<0.01),复相关系数(R_r.12)为0.83293(P<0.01),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6(r_1r.2)(P<0.01)和 0.5124(r_2r.1)(P<0.01)。

    1992年02期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3 ]
  • 新疆地区人群R型布鲁氏菌感染血清学调查报告

    高如常,黄星,艾肯·买卖提

    我们于1991~1992年对新疆7个县(市)的1841人进行了R型布鲁氏菌感染血清学调查。调查结果:R型布鲁氏菌平均感染率为1.63%;S型布鲁氏菌感染率高的地区,R型菌感染率也相应较高,并且农村人群的感染率高于牧区。

    1992年02期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0 ]
  • 从轻型患者血液中分离出一株变异的牛种布鲁氏菌

    任德坤,金根源,卿燕,徐振舟,邰新萍,木合他尔,安次巴衣

    <正>自然界存在的布鲁氏菌(野株)一般毒力较强,侵入机体后可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991年5月,我们在塔城地区某牛场牧业队用布鲁氏菌素皮试法作普查,对阳性者以肘静脉取血作细菌培养,从一例轻症(自觉乏力)布鲁氏菌病患者的血液中培养出一株布鲁氏菌。 牧业队位于额敏县北侧山地,海拔500~2500米。西北部山口可有西伯利亚海洋

    1992年02期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3 ]
  • 地方性氟中毒患者及其子女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研究

    吴岩,文历东,吴德清,乌云塔娜

    文报告11例地方性氟中毒患者、10例患者子女及19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的观察结果:(1)地方性氟中毒患者SCE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2)患者发病后出生的子女的SCE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也非常显著(P<0.01)。

    1992年02期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3 ]
  • 新疆吸虱名录初报(附我国裂虱属一新记录)

    热孜万·阿布列孜,于心,叶瑞玉,曹汉礼,陈欣如,张自建

    <正>人虱可传播普氏立克次氏体所致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螺旋体所致回归热,还可能传播脓泡病(Impetigo)和沙眼。据文献记载,各种哺乳动物,尤其是啮齿动物大都有吸虱寄生。已知部分吸虱可成为动物病如鼠型斑疹伤寒、野兔热、鼠疫等的传播媒

    1992年02期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2 ]
  • 下载本期数据